2024年11月8日14:30,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汾水读书会文旅经典阅读小组在卫红老师的带领下开展了2024年下半年的第五次读书活动。本次读书会主要讨论了遗产的文化和环境属性、遗产批判与怀旧、作者笔下的遗产解读等问题,引发了小组成员们的广泛讨论与思考。
读书会伊始,我们就“挽留逝去的世界”这一小标题进行了展开,随后引出了遗产的文化和环境属性。遗产的环境性体现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国家发展迅速,以至于谋求牺牲传统的生活方式,引进现代化的功能性建筑。而遗产便是遗留下来的产物,是逝去世界的见证。遗产的文化性体现在现在的人们以怀旧这一方式来再现过去,而怀旧又恰恰暗示了从复杂的现在退回到朦胧记忆里熟悉而单纯的过去。
我们深刻探讨了文中的一句话,即“回到过去是从‘史实性危机’当中退却,是后现代的特征之一”。后现代特征是一种思想风格,它主张多元化的统一,强调人性自由与个性解放,讲求文学性与社会历史性。“史实性危机”反映了历史与现实的冲突,正好体现了前者中的历史性与多元性。以中国的故宫为例,它在过去是帝王的宫殿,是独属于君王的遗产;而在现在,故宫仅仅作为一个展示物,面向全国乃至各国人们。历史与现实的冲突不言而喻,而我们要做的是厘清过去与现实的区别,灵活应变,在对的时空做对的事。
在本次活动的最后,我们就作者的两个观点——“遗产提供的未必就是逃避的幻觉”与“遗产不是从现在倒退,而是为现在所激发”进行了分析。与对遗产持批评态度不同,作者意在从一个中间角度,即中立的状态去看待这个问题,不偏不倚,既有其消极的一面,也有其积极可用的一面。在谈到“相反,乐趣来自于博物馆对转变和错位(中间角色)的体现”时,我们就转变和错位这两个词进行了深刻讨论。这里的转变更多的是一种属性上的变化,也是对博物馆价值上的一种变化;错位则体现在空间和情感上。以“又见平遥”为例,它里面既包含了古代的元素,也有现代文化,这种古今文化的碰撞交织,使得我们对其有了一种新的认知:看待问题要全面,这其中既有作者的观点,也有读者的想法,更有在那之前,即“原住民”的认知。
期待下一次的活动!
(文/2308王佳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