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11日,由魏晋南北朝史学会、山西省晋学研究中心、山西师范大学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主办的“第三届晋学研讨会——古代山西家族文化与当代价值”在山西师范大学科学会堂二层召开。莅临本次会议的有来自全国各省市高校、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近八十人。开幕式由山西师范大学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张焕君副院长主持。
开幕式上,山西师范大学许小红副校长代表学校欢迎各方学者的到来,并就古都临汾的历史和文化、气度和风采,以及山西师范大学的学科建设、中国史专业的发展情况进行了介绍;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楼劲会长提出魏晋以来河东地区存在的两个显著事实:一则魏晋以来是河东三大姓裴、柳、薛氏崛起的关键时期。二是魏晋以来的临汾及临汾以北地区是山胡、杂胡的活跃地带。基于此,楼会长对河东家族文化研究提出了一系列值得研究的问题。山西省晋学研究中心张有智主任说:一部晋国史就是放大的家族史,晋国称霸一个半世纪,对山西的历史影响深远。晋学研究方法是多样的、跨学科的、多领域的,真切希望与会专家学者能够既分门别类又综合研究的剖析山西,为晋学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开幕式结束后进行了五场精彩的主题报告,由山西师范大学特聘教授汤勤福先生主持。陕西师范大学李裕民教授从裴氏家族的进士数量与时期分布、著作、人物、家谱编撰等方面对唐宋时期河东裴氏的发展进行比较研究,认为宋代裴氏不同于唐代的主要原因在于时代不同。南京师范大学胡阿祥教授讲述了自己与山西的渊源,谈到有关山西的文章和诗,流露出作为一个南方学者的山西情怀,并对政区与人口迁移、军事地理、晋唐周国号等与山西有关的问题提出了看法。首都师范大学王永平教授以太原龙润家族为例,通过对六方龙姓家族墓志的精细解读,得出龙氏是来自西域的焉耆王族,随着入华年代日久,龙润家族也渐染华风,如攀附中古著姓,虚构和盛饰家族谱系,其传统也由尚武向崇文方向发展,成为定居晋阳的当地著姓之一。山西师范大学姚春敏教授的《清代至民国时期泽州石瓮河谷底村落群的发展》报告,从社会史研究的视野出发,对石瓮河谷底的村落分布形态、姓氏流变、生产方式等方面进行田野调查,指出,受自然环境的影响,从清代到民国,其婚姻、宗族意识、民俗信仰等方面变迁显著。山西师范大学刘丽副教授以中古河东裴氏为研究对象,通过梳理裴氏的谱牒编撰历史,探究“三眷五房”形成过程,辨析了国家权力在谱牒编撰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她提出,尽管士族退出历史舞台后,但其形成的优良的家学门风被社会认同,成为社会风俗,推动着传统社会向近世迈进。
在接下来的两天时间内,学术交流、学术报告将精彩呈现。(历史学院供稿)
副校长许小红教授致辞
魏晋南北朝史学会楼劲会长作主题发言
晋学研究中心张有智主题发言
历史与旅游文学院副院长张焕君教授主持会议
会议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