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学院概况师资队伍人才培养教学工作科学研究实践与创新学术杂志党建工作学团工作就业创业院友之家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实践与创新>>春秋读书会>>正文
   

春秋读书会各读书小组举办2025年下半年第二次读书活动

2025年09月22日 20:20  点击:[]

春秋读书会东亚组举办2025年下半年第一次读书活动

2025年9月7日上午9:00,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春秋读书会东亚组在郭小鹏老师的带领下于线下开展了2025年下半年第一次读书活动。本次读书会的主要内容是爱德华•塞登施蒂克的《东京百年史》的引言、前言和作者自序部分。

引言部分由利兹大学的人文地理学教授保罗•伟利所撰写,简单的总结了本书的主要内容:“在赛登施蒂克眼中的东京”,即下町及其代表的精神是如何消亡的。与传统的城市史著作以城市展体的发展为主(如乔尔•科特金的《全球城市史》)不同,赛登施蒂克从更加细节的角度,以各个街区代表性的建筑、人物和民众的生活习惯来反映各个街区的风貌。进而以街区的兴衰沉浮反映百年来东京市内的人文地理变迁。可以称得上是一部社会文化史。

前言部分是由与作者同是美国旅日作家唐纳德•里奇所写,里奇与作者是趣味相近的朋友,两者在对日本的看法有着很多的相同点。里奇在前言中不仅仅揭露了本书写作的主旨——“怀念那种存活在我们心里的美好事物”,更花费了大量篇幅回忆了与作者相处的点点滴滴,充斥着对作者的缅怀。我们也可以借此从中窥见作者在书中所蕴含的思想。

在自序部分,作者表达了对永井荷风的喜爱。作者与永井荷风虽然生活在不同的时代,但对自身所处的时代都抱有相同的观点:“他们都不喜欢所处的时代,直到较新的种种迹象显示某种更糟糕的东西即将到来,便会怀念起曾经讨厌的东西”,这也是作者写作的灵感来源。介绍了本书的写作特征,以及感谢在写作过程中提供了帮助的单位与人。

文章是作者思想的延伸,本书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历史著作,通过地形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变迁,反映了东京百年间的历史发展是当时活生生的历史。体现了塞登施蒂克对过去时代的怀念。

本次读书会圆满结束,期待下次活动的开展!

(文/2305 高彻)

春秋读书会山西历史文化探寻小组举办2025年下半年第二次读书活动

2025年9月11日8:30,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春秋读书会山西历史文化探寻小组在刘宝峰老师的带领下于学院楼一层资料室开展了2025年下半年第二次读书活动。

本次读书会上,小组成员围绕“鬼子母”这一主题展开了深入探讨。刘宝峰老师首先以水陆画为切入点,简要介绍了水陆法会绘画的宗教背景与艺术特点,进而引出其中一类特殊图像——“鬼王驮小儿”图,并逐步论证该图像中的主体形象实为鬼子母,亦即罗刹女。老师指出,在藏文文献与佛教语汇中,“鬼子母”的对应翻译词直接为“罗刹女”,这一语言上的对应为图像辨识提供了重要依据。而图像本身也呈现出关键特征:在罗刹女神形象下方绘有一排大公鸡。公鸡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常具有禳灾、送子等象征意义,尤其与生育、繁衍主题相关。这一视觉元素暗示了该神祇与送子神灵之间的功能联系,从而支持将其认定为鬼子母。随后,讨论延伸至图像中鸟类形象的辨识问题。图中为什么画的是鸡而非鹰。一方面,这可能源于绘制时的误差或地方性变异;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佛教图像在中国传播过程中的本土化。接下来,老师介绍了夜叉族群的多样形象,指出许多夜叉形象带有翅膀,表现出凶猛、迅捷的特征;而鬼子母作为夜叉出身的女性神祇,其形象与身份在佛教东传过程中发生了显著演变:原本在印度佛教中为美丽女神,传入中国后却逐渐强调其被佛陀降伏。整场讨论从图像细节到文化象征,从文本到视觉,逐步揭示了罗刹女形象在不同媒介与文化语境中的流变与意义重构。

期待下一次读书活动!

(文/2405 刘羽洁)

春秋读书会左传组举办2025年下半年第一次读书活动

2025年9月13日9:00,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春秋读书会左传组在谢耀亭老师的带领下于晋学研究所开启了2025年下半年第一次读书活动。

杨伯峻对《春秋左传》隐公部分的注解,以鲁隐公在位11年(公元前722年-前712年)的历史事件为核心,遵循“以《春秋》经文为纲,用《左传》史实作注”的逻辑。其中,《春秋》如同纲要,仅用简洁文字记载鲁国12位君主、242年间的大事,注重“微言大义”,例如“郑伯克段于鄢”仅几字,却暗藏褒贬态度;《左传》则作为补充注解,详细还原史实细节(如郑庄公与共叔段兄弟相争的全过程),不仅叙事生动,还突破了《春秋》的编年限制,帮助我们更深入理解隐公时期鲁国在春秋舞台的角色及当时的社会风貌。

杨伯峻先生讲解了西周的爵位和历法制度。传统认知中诸侯爵位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级,但杨伯峻先生结合西周出土彝器铭文及杨树达先生的考证,提出“公”在当时是对诸侯的通称。西周时期已出现纪年方式(如“太甲元年”),且殷、夏、周三朝记录四季的方式存在差异。杨伯峻先生通过举例指出,当时唯有鲁国坚守周历,其他诸侯国则历法不一,有的用周历,有的用夏历,即便周王朝每年会颁布历书,也未能让各国统一历法。

杨伯峻先生详细讲解了春秋时期女子的七种主要命名方式,并辅以实例:(1)家里排行+母家姓,如孟子、仲子(“子”为姓,“伯、仲、叔、季”分别对应老大至老四);(2)本国国名+母家姓,如齐姜;(3)丈夫国名+母家姓,如韩姬(原文“泰姬”非春秋典型案例,暂以“韩姬”为例);(4)丈夫谥号+母家姓,如庄姜、宣姜;(5)夫家之氏+母家姓,如乐祁(此处“乐祁”应为女性,属夫家“乐”氏+母家姓的案例);(6)女子去世后的谥号+母家姓,如厉妫;(7)周王之女统一称“王姬”。此外,也存在特例,例如女子改嫁后,名字会随之改变。

同时我们还了解了隐公元年的关键历史事件。隐公元年春天(按周历记时),鲁隐公未正式即位——依据礼法,诸侯去世后新君需“逾年即位”,此时隐公仅以摄政身份掌权。同年三月,隐公与邾仪父在“蔑”地结盟,因邾仪父未得到周王册封,《春秋》中未记载其爵号。同一时期,郑国发生权力纷争:郑武公娶武姜为妻,生下郑庄公(因“寤生”让武姜受惊)与共叔段。武姜偏爱共叔段,曾想让郑武公立共叔段为太子,未被应允;郑庄公即位后,武姜又为共叔段索要封地,并暗中协助共叔段扩张势力,一场围绕君位的权力争斗逐渐酝酿。

期待下一次读书活动!

(文/2301 陈丽)

春秋读书会人类文明史小组举办2025年下半年第一次读书活动

2025年9月14日9:30,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春秋读书会人类文明史小组在王宝龙老师的带领下于南区教学楼5102开展了2025年下半年第一次读书活动。

在本次读书会中,王宝龙老师带领大家继续阅读《全球通史》第五、六章。本次阅读主要涉及希腊—罗马文明、印度文明。

活动第一项内容,王老师根据近年考研试题的命题特点,以及今后可能的出题思路,向同学们提出复习建议。随后,廖玟晶、王嘉琦两位同学相继分享了自己关于五、六章内容的体悟。其中西方中心论的书写问题,引发了大家的思考与热烈讨论。

王老师重点从唯物史观的视角讲解了罗马帝国衰亡的路径:奴隶制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发展→经济基础(农业、财政、商业)全面崩溃→导致上层建筑(政治、军事、社会意识)危机→帝国整体瓦解,最终在内部虚弱的前提下被外部力量摧毁。罗马帝国的衰落清晰地体现了经济基础的决定性意义。罗马的教训在于,任何一种社会制度如果不能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调整其生产关系,最终都难以避免衰亡的命运。

王老师同时要求大家在下列问题上作进一步的探讨,这些问题包括:1.雅典从梭伦、克里斯提尼到伯利克里改革的内在逻辑;2.“希腊化时代”这一术语的西方中心论意涵;3.罗马共和国向罗马帝国过渡的动力机制;4.罗马法制传统的历史背景;5.印度本土宗教发展和演变的原因;6.印度历代统治者为何从未在异族入侵通道的开伯尔山口构筑军事防御工程。

本次读书活动圆满结束,期待下一次读书会的开展!

(文/2404 廖玟晶)

春秋读书会HGIS & DH兴趣小组举办2025年下半年第一次学习交流活动

2025年9月14日下午3:00,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春秋读书会HGIS & DH 兴趣小组在王大宾老师的指导下于学院楼二楼会议室开展了2025年下半年第一次学习交流活动。

第一部分——如何认识技术的发展和如何认识“历史”。随着技术的发展,尤其是AI科技的兴起,越来越多的人们选择利用新技术去解决问题,一方面,新技术的确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与此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人们过度依赖于新技术,不深度思考问题而直接将其抛给“AI”。在数据的处理中,我们应该分清主次,我们可以把辅助数据的处理交给AI,但研究的主体应该手工在GIS中完成。在研究历史的过程中亦是如此,研究历史要坚持“传统”,我们应该做到让“传统”“活着”,而新技术是达到它的重要手段。首先,我们要坚持与时俱进,在保留传统文化的主流因子的同时,融入吸收新事物;其次,我们要通过与时代相吻合的技术去看待历史、深入思考、解决新问题,以数字人文为辅助学习研究历史。

第二部分——配准。标准的地图一般会简单告诉所使用的投影和坐标系,如果没有,分以下几种情况。第一种,信息较全,此时我们建一个经纬度,配准经纬度交叉点即可;第二种,有审图号的示意图,找关键地理锚点进行配准;第三种,卫星地图,若是截图没有地图信息,此时找与标志点吻合的底图进行配准,若是有地图信息(例如购买的数据),则不用配准,直接导入,若信息不全时,导入ARGIS以后,打开,会提示没有地理坐标信息 ,此时,可以找一个合适的地理坐标系赋值,尤其是做范围较小的图时,关掉自动校正,选一个合适的点,看需不需要进行计算(看坐标系后面的单位,单位是米可以进行计算,单位是度不可以进行计算),在网上查找这一点的经纬度,以此类推,标记3-5个点,点击自动校正即可。舆图除外。

在王老师的悉心指导下,我们对ArcGIS的基础有了更扎实的认识。

本次学习活动圆满结束,期待下一次活动的举行!

(文/2306 杨晶晶)

春秋读书会民国史组举办2025年下半年第一次读书活动

2025年9月14日晚,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春秋读书会民国史组在南区1号楼1105教室开展了2025年下半年第一次读书活动,此次读书会由上官定一老师带领学生导读《中华民国史》第二卷下册中的第六、七章内容。

会议伊始,上官老师对本次读书内容进行导读,对书中重点内容展开讲解和讨论,并提出本次读书应当讨论的几个问题,例如熊希龄内阁施政纲领的不足之处、选总统与定宪法的先后顺序问题、地方司法状态问题。之后,同学们积极讨论,上官老师在会中逐一分析。

上官老师注重解答北洋军阀时期政治制度问题,老师指出同学们首先需要了解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是以1912年2月袁世凯就职为始、1928年6月张作霖退出北京为终,并需承认其政治制度较革命党南京临时政府执政时期是退步,但较清王朝统治仍具有先进性。

南京临时政府解体时,留给北洋政府一部《临时约法》。《临时约法》以“主权在民”说为主旨,奠定了三权分立的原则。从袁世凯开始到张作霖止,北洋军阀政府的统治者一方面打着主权在民,三权分立的招牌,作出民主的恣态;一方面拚力地,最大限度地攫取和扩大自己的权利,从而使主权在民说形存实亡,三权分立原则受到严重破坏,有时甚至成为无法实现的幻想和一副空洞的外壳。军阀对立法权的破坏体现在北洋军阀对国会制度的衍改和破坏,其通过控制与取消国会两种手段,从而使得立法权成为行政权的附庸;行政权方面,国家元首或行政首脑的产生和权力受到北洋军阀军事力量的干涉和控制,元首和行政首脑权力的强弱,是由军事力量的分布对比决定的;司法权上,是保留了一些封建司法制度的残余,即县知事兼理司法的制度,“援用清末审判程序和制度”;地方政权上,是各省以下地方政权的不统一。各省以下地方政权的根本特点,是同中央政权一样,受各种军事力量的控制。由于北洋军阀只是在袁世凯统治阶段实现了形式上的统一,其它阶段连形式上的统一也谈不到,各地方的实权操在各地方军阀手中,因而他们对中央政府的政令是根据自己的利益而决定是否实行的。而控制中央政府的军阀又采取改变地方政府组织形式的方式来削弱地方军阀,扩张自己的实力,这就造成了各省以下地方政权的极不统一。一是整个这一时期内中央政府对各省以下地方政府组织的设置前后不一致;二是同一时间内各地区的不同。由于各地方当局不尽听命于中央政权,因而造成同一时间内各地方政府组织的不同。各地军政、民政长官的关系不同,有的是以军政长官兼署民政长官,有的是军政长官控制民政长官,只有少数地方的民政长官可以确实行使行政权力,而且一些地方军阀势力很强或受革命影响较大的地方,其地方政府的组织不尽按中央政府的政令设置,从而造成各地方政府组织形式上的差异。

辛亥革命后,北洋军阀在以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派制定的《临时约法》所确立的主权在民、三权分立的总原则下,衍改《临时约法》,建立适于自己统治的制度,在较民主的制度内塞进某些专制的内容,并在实际上利用制度的缺陷,突破制度的限制,搞军阀专权统治。这构成了北洋军阀政府政治制度一方面的内容。但任何事物都不是纯粹的、孤立的,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北洋军阀既要和平地从资产阶级革命派手中接过政权,又要利 用这个政权——而不是重建一个政权——来建立、维护、稳定自己的统治,就不得不保留南京临时政府时期所奠定的民主制度的一些形式,以此作为自己实行专权统治的帷幕。但是,形式对内容也要起一定的反作用。北洋军阀既然保留了民主制度下的一些形式,搞一些类似民主的烟幕,就不能完全倒退到清朝的封建致治制度上。这样就使北洋军阀政府的政治制度与清朝政治制度划开了一个明显的界限,从而构成它与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本质区别。如北洋军阀时期的约法与宪法中“主权在民”原则的确立;独立的立法机构的出现;元首由选举产生而非世袭,其职权并未达到封建皇权的无限度;独立审判的司法制度;不同于清王朝中央与地方的封建划一关系的地方自治的出现等。

最后,上官老师对此问题进行总结,表明北洋军阀政府的政治制度是北洋军阀在南京临时政府时期所奠定的一系列的制度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这就决定了它的阶级性和时代性:一方面北洋军阀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要实行专权统治;另一方面,它又不得不打出民主的招牌,基本保留了南京临时政府时期和《临时约法》所奠定的制度的基本形式。因而,只好千方百计地、偷偷摸摸地衍改这个制度中的民主内容,以期为己所用。这些衍改大多情况下是利用《临时约法》的空隙,利用南京临时政府所奠定制度的不健全来进行的,这就决定了资产阶级革命派、民主派和整个社会对它的态度。北洋军阀政府利用民主的形式进行专权统治,大多是采取了隐晦、曲折的方式,因而使资产阶级革命派、民主派和整个社会对它的认识有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基本上是随着北洋军阀专权统治的日益加强,专横的本质得到不断暴露,而使革命派对它的反对日益加强,而整个社会则有一个由少数人的反对、多数人的麻木到大多数人的反对,直到追随反军阀的领导力量而普遍地反对军阀的过程。这个过程表现在斗争的形式上,是时而采用合法斗争的形式,时而采用武装斗争的形式,而直到国共合作领导的北伐战争开始之前,就整个社会来说,是以合法斗争为主流。

总之,辛亥革命砸碎了清朝封建专制统治的国家机器,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对这个民主制度进行了衍改和破坏,从而建立了北洋军阀专权统治的政治制度。但这个衍改和破坏没有抛弃南京临时政府所奠定的制度的基本框架,没有达到完全退回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上去的程度。北洋军阀专权统治的政治制度,主要是在未改变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基本框架下,通过对构成国家机构的国会、总统、内阁的人事、表决等方面的操纵和控制而实现的。北洋军阀统治被推翻,并不是因为这个政府的政治制度本身如何专制,而恰恰是因为北洋军阀出于自身的阶级利益和反动本性的需要,没有也不可能使这一制度中体现民主的部分得到真正的实行。这就使北洋军阀政府时期的政治制度与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划开一个明显的界限。可以说,北洋军阀政府政治制度较之清朝及以前的封建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是一个划时代的历史性进步。从总体上说,是从封建式的君主专制政体体系跨人资本主义式的共和政体体系的进步。这个进步并不体现着北洋军阀是个进步力量,而只体现时代的进步。它是辛亥革命的伟大成果之一,是资产阶级革命派、民主派和一切进步力量努力斗争的结果。

导读之后,上官老师继续与同学们进行了深入的谈论交流,并推荐《辛亥革命时期的省制纠结》《北洋军阀史》《古德诺论中国宪制再思考》等资料辅助学习。

此次读书会圆满结束,期待下次读书会的开展!

(文/2304 王卓赟)

春秋读书会古希腊语组举办2025年下半年第一次读书活动

2025年9月14日,古希腊语组在殷开辉老师的带领下于学院楼地方文献阅览室召开读书会,围绕阿里斯托芬喜剧《蛙》(片段)展开学习,通过文本翻译、文化溯源,探索古希腊戏剧的语言特色与思想内涵,为参与成员带来一场兼具学术性与趣味性的知识盛宴。

在戏剧背景梳理环节,老师详细介绍了《蛙》的核心情节:该剧创作于公元前405年。取材于古希腊神话,写酒神狄奥尼索斯与两位悲剧诗人之间发生的故事。为了拯救雅典,狄奥尼索斯装扮成赫拉克勒斯来到冥界,要在埃斯库罗斯和欧里庇得斯两位悲剧诗人之间挑选一位,带回人间。全剧自始至终充满笑闹、嬉骂的场面,是运用了装扮手法。前半部分,酒神来到两位诗人的住所,先是被调侃一番,又屡屡遭到捉弄。由于赫拉克勒斯先前曾留下劣迹,扮成赫拉克勒斯的酒神不断遇到麻烦,只得几次易装,令人捧腹。后半部分,两位诗人之间的唇枪舌战是全剧高潮。在这场著名的“对驳”中,埃斯库罗斯和欧里庇得斯各施辩才,互相指责对方,并为自己生前的创作进行辩护。最后,作为仲裁的狄奥尼索斯表示,欧里庇得斯更高明,但埃斯库罗斯更讨他的喜欢,又因后者建议要以发展海军、主动攻敌的手段来拯救城邦,所以最后酒神将其带回了阳世。

老师指出,阿里斯托芬借大量的荒诞情节,辛辣讽刺了当时希腊社会中“言行不一的政治演说家”——他们嘴上标榜为城邦奉献,实则面对真实问题时却束手无策,尽显虚伪,令人捧腹,且为了利益会互相指责,诽谤对手。

随后,读书会聚焦古希腊戏剧的语言特性,结合文本中的希腊语原文片段展开细致考据。老师阐释古希腊戏剧语言的“口语化本质”:相较于书面语的严谨复杂,戏剧台词多短句、口头禅与语气词,便于演员快速表达,也能让观众即时理解剧情。同时,针对希腊语中的“送气符号省略”“字母省略规则”(如中世纪抄书匠的书写习惯)、“分词的灵活运用”等语法细节,老师结合学界关于拜占庭宫廷戏剧表演的研究,解析了语言背后的舞台逻辑——演员通过断句强调、人称转换提示,确保观众清晰捕捉对话重点。

针对剧中狄奥尼索斯(酒神)与“死者鬼魂”讨价还价(以“两个德拉克马”作为托运行李的酬劳)的荒诞情节,成员们一致认为,阿里斯托芬不仅以“无厘头”的喜剧效果增添趣味,更借此讽刺了古典晚期雅典的“拜金风气”——即便是神与鬼魂,也陷入金钱交易的世俗逻辑,折射出当时城邦的社会分歧与精神困境。

读书会尾声,同学们结合自身理解提出疑问,如“希腊语中‘支付’相关词汇的词尾差异”。此次读书会通过“语言+剧情+社会”的多维解读,既深化了对古希腊语的认知,也更真切地触摸到了古代戏剧背后的人文温度。未来,古希腊语组将持续以“经典文本研读”为核心,结合语言考据与文化分析,开展更多形式多样的读书会活动,进一步探索古希腊文明的智慧与魅力。

本次读书活动圆满结束,期待下一次活动的举行!

(文/2306 刘如)


山西师范大学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小店区太榆路339号    电话:0351-2051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