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学院概况师资队伍人才培养教学工作科学研究实践与创新学术杂志党建工作学团工作就业创业院友之家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实践与创新>>春秋读书会>>正文
   

春秋读书会各读书小组举办2025年上半年第九次读书活动

2025年05月06日 14:45  点击:[]

春秋读书会山西历史文化探寻小组举办2025年上半年第七次读书活动

2025年4月24日20:30,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春秋读书会山西历史文化探寻小组在刘宝峰老师的带领下于学院楼开展了2025年上半年第七次读书活动。

在本次读书活动中,小组全体同学在刘宝峰老师的带领下继续《字触》的阅读活动。

首先刘宝峰老师让同学们翻到《字触》卷之二,简单熟悉后,开始依次念出原文,并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翻译。在此期间,老师会根据同学们的阅读和翻译一一指出其中不足并加以解释补充,并且通过列举一些现实例子使不易理解的词汇以及故事变得通俗易懂。词汇例如“赴举之秋”,指科举考试在秋天进行的关键时期;“斋主斋意”是指道士与测字人的羁绊;“布施”是指报酬等等;故事以“百足之虫,死而不僵”来解释曹翰因挖出螃蟹而退兵的原因;解释李蠙改名是因为‘虱者蠙也’,改名意为腹有诗书,结果果真中第。这些词汇与故事既为同学们增长了有关测字的知识,也为读书会增添了有趣的气氛。

通过此次讲解,不仅加深了同学们对于《字触》这本书的认识与了解,更使同学们提高了对于测字以及汉字拆解与理解方式的兴趣,为后续山西历史文化的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使同学们受益匪浅。

期待下一次读书活动!

(文/2301 裴婧彤)

春秋读书会左传组举办2025年上半年第二次读书活动

2025年4月26日8:30,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春秋读书会左传组在谢耀亭老师的带领下于晋学研究所开展了2025年上半年第二次读书活动。

活动中,读书会重点探讨了《春秋》的评价以及三传之间的关系。杨伯峻先生在《春秋左传注》前言中对《春秋》的史学价值及其与三传的关系进行了系统评析。关于《春秋》本身,他认为这部编年史虽存在简略与缺漏,但整体可信:其天象记录,如36次日食中33次经现代科学验证准确,“星陨如雨”与“星孛入北斗”更是世界最早的天文记录;出土文献如《竹书纪年》与彝器铭文亦多与其记载吻合,如晋灵公被弑一事。他特别指出,孔子并未修订《春秋》,仅以鲁史为教材,并通过《论语》未提修史、文风体例矛盾等证据反驳传统观点。然而,《春秋》缺陷显著:记事过于简略需《左传》补充;现存文本因抄写脱漏较原载缺失千余字,鲁女出嫁、诸侯聘问等史实多未载入;日食记录仅存36次,远少于鲁都实际可见的60余次,或因早期推算技术不足或传抄失误所致。

本次读书会还深入剖析了三传之间的关系,杨伯峻先生在《春秋左传注》的前言里,用《汉书·艺文志》的资料分析了《春秋》和它的三本注解书《左传》、《公羊传》、《穀梁传》的关系。他提到,汉代官方把《公羊传》和《穀梁传》当作“正统教科书”,因为这两本书用当时的流行文字写成,内容也符合皇帝推崇的“大一统”“尊王”思想,所以被大力推广。而《左传》因为用的是更古老的文字,记录了大量真实历史细节,反而不被官方认可,只能在民间悄悄流传。《汉书·艺文志》把《左传》说成是“给《春秋》补充历史背景的书”,而《公羊》《穀梁》两传则被捧成“专门解释《春秋》大道理的学问”。杨伯峻先生认为,这种区别其实是汉代学术斗争的体现——官方学派觉得《左传》只讲故事、不谈大道理,偏离了“正统”,甚至批评它“让学者丢了学问精髓”。可这种“不受待见”的处境,反而说明《左传》没有死守官方教条,坚持用真实的历史还原春秋时代的面貌。

本次读书会通过观点碰撞与师友答疑,深化了成员对《春秋左传注》学术价值的理解。期待下一次活动继续探索先秦典籍的智慧!

(文/2404 剌宇馨)

春秋读书会冷战组举办2025年上半年第八次读书活动

2025年4月26日10:00,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春秋读书会冷战组在刘长新老师的带领下于线上开展了2025年上半年第八次读书活动。本次读书活动继续学习了《美国与中国(第四版)》的第四篇。

从1644年至1911年统治中国的满族发源于中原边陲地区,游牧民族的部落传统与农耕地区的官僚政治在这里相遇并相互混合,这使得他们在入驻中原之初就可以将部族传统与儒家思想结合起来。基于此,满族统治者既贯彻了汉文化的儒学思想和官僚政治,又采取了八旗制度、双重任官制、民族隔离等政策维持满汉之间的差异。这就使得清朝政权既最大程度地消解了异族统治的消极影响,又因为不同的文化背景而具有别样活力。

清朝的成功统治也进一步加强了中国传统的文化民族主义倾向。中西方之间的民族主义差异极大。欧洲民族国家林立,但共同处于基督教文化世界体系之内,因此文化认同与政治忠诚是两条并行线,彼此互不影响。但在中国,国家的统一与文化的认同是高度重合的,而要想实现国家统一,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儒家文化的认同与吸纳。异族统治者只要能够学习并认同文化,便由“夷狄”进化为“华夏”,这种历史现象在客观上加剧了中华文明比其他文明优越的观念。

本次读书会顺利结束,期待下一次的活动!

(文/2201 郝亚彬)

春秋读书会佛教史组举办2025年上半年第八次读书活动

2025年4月26日19:00,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春秋读书会佛教史组在杨学勇老师的带领下于3101教室开展了2025年上半年第八次读书活动。

在本次读书会中,杨学勇老师带领大家继续阅读《续高僧传》卷第十八,本次阅读主要涉及释真慧、释慧瓒、释法纯、释洪林等僧人的传记。

释真慧乃陕州河北人,俗姓陈,出身权贵。他早年便厌离尘世,虽父母强留、为其娶妻,却不为所动。双亲离世后,安置好妻室,他前往大通寺出家受戒。真慧先后师从静洪律师、询禅师,学养深厚。他为人谅直刚决、清俭退让。曾百日仅食黄精,坚持坐禅礼忏。临终时,他称见莲花相候、闻异钟声,在异香中安然示寂,其修行与品德令人敬仰。

释法林乃京兆郡始平县人,俗姓祝,北周时出家。曾拜名师,精研佛法。周武帝废佛时,隐身都市,默守佛法。隋朝建立后,法纯成为首批剃度的120名僧人之一,住大兴善寺。他习禅严律,文帝请其为戒师,他以德行浅薄辞谢,后不得已在宫中传授戒律。法纯后来致力于社会公益,常微行市中,做佣作、补衣、清秽等事,代人劳作却不取分文,还将王公贵戚的施舍散给穷人。法纯著有文集10卷,流传于世。仁寿三年,85岁的法纯圆寂,临终遗言敞开龛门,施遗体于飞禽走兽,以仿效“舍身饲虎”,其舍己利人的精神体现了大乘佛教的“菩萨道”精神。

会上,杨学勇老师与我们一起释读这些僧人的传记,向我们拓展了许多佛教教义上的知识点,为我们的论文撰写提供了灵感来源。同时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与老师也是互相学习,互相交流疑惑之处,进一步加深了我们对本书的理解。

本次读书会圆满结束,期待下一次读书活动的开展!

(文/2304 李竞涵)

春秋读书会山西通史组举办2025年上半年第六次读书活动

2025年4月26日19:00,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山西通史组在李子君老师的带领下于线上开展了2025年上半年第六次读书活动,本次读书会主要聚焦于辽代(约907-1125年)至金代(1115-1234年),这段历史在中国古代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本次读书会中,李子君老师按照内容脉络,进行了一系列相关内容的讲解,以便于同学们的理解。本次读书会主要介绍辽兴宗皇后萧挞里相关事迹、佛宫寺释迦塔(应县木塔)建筑特色及历史价值、广西古城锁龙门历史沿革等,展现了辽代宫廷人物故事、古代建筑艺术成就与古城军事防御等多方面历史内容。

辽兴宗皇后萧挞里,重熙四年(1035年)立后,生子耶律洪基等,辽道宗继位后尊为太后,她是辽兴宗皇后,辽道宗生母,出自萧氏家族,其弟萧革在辽代政治舞台有一定影响力。面对清宁九年(1063年)重元之乱,萧挞里派耶律仁先等平乱,稳定辽道宗统治。大康二年(1076年)三月,萧挞里病逝,谥号“仁懿皇后”。

佛宫寺释迦塔(应县木塔)约始建于辽清宁二年(1056年),金明昌六年(1195年)增修完毕,是现存最古老最高大的纯木结构楼阁式建筑。它的建筑特色则是采用双层套筒式结构等,造型优美,斗拱形式多样,结构设计科学,历经多次地震、战火仍存,内部发现诸多辽代文物,如佛牙舍利、经卷等,是研究辽代宗教、文化等重要实物资料,具有极高建筑和文物价值,现代对其进行保护与研究,面临木材老化、倾斜等问题;广西古城锁龙门相关信息有限,梧州锁龙桥可追溯至明代,曾称升腾桥、回龙桥,有风水传说,上世纪50年代初被拆除。

李子君老师既从文章内容进行讲解,还向我们进行了相关的知识拓展,让我们大有收获。

本次读书会圆满结束,期待下次读书会的开展!

(文/2406 李俊轩)

山西师范大学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小店区太榆路339号    电话:0351-2051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