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读书会HGIS&DH兴趣小组举办2025年上半年第四次学习交流活动
2025年4月13日下午2:30,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春秋读书会HGIS&DH兴趣小组在王大宾老师的指导下开展了2025年上半年第四次学习交流活动。
第一部分——王老师重申了建立地图文档后首先要做的事:确定使用地理坐标或投影坐标;设置指北针(并非所有地图都需设置指北针。①在地理坐标上不用;②正轴投影可用,非正轴投影不可用;③正轴投影可用可不用,总图有经纬线、指北针,分图可用可不用);设置标题和默认地理数据库。
第二部分——矢量数据属性内容的填充。创建空白ArcMap文档并命名,连接到文件夹(只有连接了才能在目录中看见),添加数据(三种方法均可),系统自动默认按照点线面的顺序(因为点是不会遮挡其他要素,最小,故在最上方),但如果点并非我们所需要的数据,为了突出主题,我们可以在内容列表中的“图层列出方式”中进行修改(“按绘制顺序列出”即按绘制的数据进行图层显示;“按原列出”时图层不可挪动;“按可见性列出”可以按需求不显示不需要数据;“按选择”即进行图层显示的选择)。“内容”列表中,在图层里进行数据添加时,在“目录”中创建图层文件,如果没有数据需进行添加时,标注是最简单的方法,同时也可以在“默认工作空间”中右击“新建系统空间图层”(命名、建坐标系),点击“编辑”,进行编辑。右键,打开“属性表”,进行标注,输入时可以建excel表,按FID顺序导入,转成excel表导出,进入文件夹,复制粘贴或输入,转入新文件夹再进行转换,右键,“链接”即可。线面的创建同点一样。
在王老师的悉心指导下,我们对ArcGIS的基础有了更扎实的认识。
本次学习活动圆满结束,期待下一次活动的举行!
(文/2306 杨晶晶)

春秋读书会山西历史文化探寻小组举办2025年上半年第五次读书活动
2025年4月10日20:30,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春秋读书会山西历史文化探寻小组在刘宝峰老师的带领下于线下开展了2025年上半年第五次读书活动。阅读书目为《中国民间崇拜(第六卷)中国众神》 。 在会议期间,刘宝峰老师主要向我们介绍了观音信仰的发展源流、精神象征与分类体系。刘老师首先解释了观音信仰在我国宋朝时期尤为流行,而且逐渐由男性形象发展为女性形象,并结合《妙法莲华经》中的相关内容以及学界一些较为流行的说法对其原因进行了考证与辨析;接着讨论了观音信仰背后所寄予的几个主要的精神内涵: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济世精神、送子娘娘、海神,并详细阐述了“大慈大悲”精神在推动佛教中国化进程(主要是破除传统孝道文化的阻碍)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并强调了“鬼子母”并不等同于观音送子娘娘的常见误区;然后,刘老师带着我们详细认识了观音娘娘在画像中的主要类别:三十六臂观音、披发观音、长带观音、卧观音、送子观音、过海观音、白衣观音、紫竹观音、普陀观音、千手观音,并就千手观音的两种来源传说进行了生动的讲解;最后,刘老师就观音的标志和象征、仙侍、道场、教阶、节日等向我们进行了详细介绍。 此次讲解不仅加深了同学们对《中国民间崇拜(第六卷)中国众神》中观音信仰的理解,更以观音为切入点,激发了同学们对于中国民间信仰与民俗学整体精神的思考,为后续的山西历史文化研究与田野调查奠定了坚实基础。
期待下一次读书活动!
(文/2401刘欣彤)

春秋读书会冷战组举办2025年上半年第六次读书活动
2025年4月12日16:30,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春秋读书会冷战组在刘长新老师的带领下于线上开展了2025年上半年第六次读书活动。本次读书活动继续学习了《美国与中国(第四版)》的第三篇。
中国社会中的“个人”有着自己独特的个性,这在作家、工匠、隐士等身上表现得很明显,但在中国社会中并没有形成向西方那样的“个人主义”。在中国哲学中,每个人都是依据自己与他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来确定“自我”的,这就要求每个人都要在社会的正统思想之内来表达自我,是一种有限制的个人主义。因此,道德教化、威权主义等价值观念时至今日仍然在中国社会中发挥着巨大作用,甚至已经包含了信仰的因素。
在科技领域,“李约瑟难题”成为众多学者关注的重点。在作者看来,虽然中国早期的科学成就辉煌,但是并没有将科研作为一种持续进行的工作制度,并为其建设相应的理论体系;同时,中国人的学术思想一直将人与人的关系作为核心,并不重视如何去征服自然,学者也未能制定出一套“用概念验证概念”的哲学逻辑和学术体系;最后,中国的语言和文字体系都依赖于大量的肌肉训练,这是一种权利主义的天然架构,使人在智力活动中不使用双手。总之,儒家思想下国家的农业性质、官僚政治性质以及统治阶级的强大使得传统中国在近世陷入了科学不发达的境地。
本次读书会顺利结束,期待下一次的活动!
(文/2201 闫雯暄)

春秋读书会山西通史组举办2025年上半年第四次读书活动
2025年4月12日19:00,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春秋读书会山西通史组在李子君老师的带领下于线上开展了2025年上半年第四次读书活动,本次读书会主要讨论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与朔州相关的南北民族大融合。
本次读书会主要采用让同学们分享的形式,分别分享了曹魏名将张辽,沙漠汗冤死塞南,拓跋氏代国与朔州,拓跋氏经营朔州,恒、肆大地震,北魏千佛石塔,刘蠡升云阳称帝,尔朱荣称霸北魏,高欢下馆城迎亲,高洋黄瓜堆破柔然,北齐重镇朔州几部分。这些篇章从政权更迭、经济、文化等角度展现了南北民族融合,其中重点提到了名将张辽、并州刺史刘琨、汉武帝汉化改革的部分重点内容,以及尔朱氏、高洋、柔然、北齐“常平五铢”铜钱等重要知识点。魏晋南北朝时期朔州地区的民族大融合,极大地丰富了中华民族的内涵,增强了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为后续隋唐时期的大一统和繁荣昌盛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朔州地区独特文化的形成注入了多元活力,对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在讲解过程中,同学们准备充分,讲解清晰明了,有的同学查找了相关史料,为同学们拓展了知识面;同学们讲解完毕之后,李子君老师做了相关补充,更加巩固了同学们的认识。以这样的方式进行读书分享,能够促进同学们对于知识掌握与深化,锻炼语言表达能力与史学思维;部分同学是以小组的形式完成,增强了他们团队合作的能力。
在本次读书会中,老师与我们进行了深入交流,本次读书会圆满结束,期待下次读书会的开展!
(文/2406 安彬齐)

春秋读书会国史大纲组举办2025年上半年第四次读书活动
2025年4月13日10:00,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春秋读书会国史大纲组在张焕君老师的带领下于腾讯会议开展了2025年上半年第四次读书活动。
本次读书会,张老师带领同学们阅读了《国史大纲》第四章第三节齐桓晋文之霸业的后半部分内容。
读书会伊始,张老师向同学们讲述了读书的方法:阅读时,要关注书中细节,不同书、不同作者的语言文字习惯是不同的,在逐渐适应中要寻找逻辑、搭建架构,以此来支撑、比较书中的主次观点。古人写文章,必先看大家之书,反复揣摩,然后在下笔,类如书法临摹,先习名家之风骨,在模仿中自成风格。回归文章,钱穆先生在论述齐桓晋文霸业时,先定下称霸标准,分析源流形势,分诸夏结合为五期,将霸业的发展放于民族角度讨论。春秋古国,凡二百有九,为什么在当时呈现由分散到融合的现象呢?张老师引导同学们分析当时内外形势,齐桓公首先称霸,对诸夏文明的首要贡献在于团结诸夏,阻止狄势南侵。但狄人威胁仍在,邢国、卫国沦陷,晋狄斗争便成为当时要事。晋国处于狄人包围之中,称霸也是图存,是当时必要之举。晋国作步军以抵御狄人的方略是成功的(狄人居于山险,皆是步卒)。晋国获白狄子、灭赤狄、伐墙咎如,占有上党,在之后灭掉了肥、鲜虞、鼓、中山。晋国的领土扩张,耕稼文化也在逐步扩张,这也可以看做是华夏文明的扩张。
随后,钱穆先生论述了晋国能够战胜群狄的原因。一则在于久为诸夏盟主,多得小国贡赋,国力强盛;二则在于晋国大夫多用异姓,没有专任宗室,因才得使。这样做的好处显而易见,但缺陷亦是存在,朝聘会盟频繁,小国负担加重,大夫争权夺利,公室削弱。在本节中后半部分内容主要讲述的是:崛起的晋国与当时为南方霸主的楚国展现的弭兵趋向。晋国本为姬姓,扩张势力后于中原称霸并无不妥,而楚国已由自楚武王时呈现的兼并主义转向要求加入诸夏之集团,是当时华夏文化再次扩张的重要体现。宋国向戌促成的弭兵之会,使得诸夏间城邦的和平联盟扩大,也被钱穆先生认为是诸夏结合之第三期。在之后的第四期、五期,分别是吴、越加入中原会盟和秦孝公后,秦人加入诸夏团体。钱穆先生并没有详细论述,但结合之前齐桓晋文霸业的论述,可想而知。
此外,张老师在讲述诸夏结合的过程中,提到一个有趣的看法,晋楚弭兵之后,诸夏间和平日久,乃至于武备废弛,军事能力下降。这就给吴国和越国的崛起提供了条件,二国以武力战胜中原诸国后,转而兴慕文事,国内腐化,因此军力衰弱。秦国崛起亦与其久居西垂,风俗尚武,在商鞅变法后,国家强化耕战有关。
本节最后是对当时霸政的要义总结:一为耕稼民族之城市联盟,以抵御北方游牧部落之侵袭;二则诸夏和平结合以抵御南方楚国、西方秦国的帝国主义兼并。当然,二者之后都成为了华夏文化圈或也可称作中原文化圈的一部分。钱穆先生作出总趋势的论述,即文化先进诸国逐次结合,而为文化后进国逐次征服。同时,文化后进国逐次为文化先进国所同化。在此过程中诸夏结合团体逐渐扩大,是之后中央大一统郡县国家的酝酿,上古史亦逐次宣告结束。
在本次读书会当中,张老师讲述齐桓晋文霸业,由内外形势的逐次分析,上升到中华文化、中华民族、中华文明传播的高度,引导同学们从多角度来思考书中内容。书中所述的历史是过去发生的事情,但对当下时代亦有着深刻的影响。
期待下一次读书活动的开展!
(文/2401 李奕飞)
春秋读书会佛教史组举办2025年上半年第六次读书活动
2025年3月12日19:00,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春秋读书会佛教史组在杨学勇老师的带领下于线上开展了2025年上半年第六次读书活动。
本次读书会,杨老师带领大家继续阅读《续高僧传(卷第十七)》,本次阅读主要涉及释僧昙崇、释慧越等僧人的传记。
读书会伊始,杨老师为大家讲解了《续高僧传》的目的和出发点:想让大家通过释读原始史料来加强自己的历史素养、提高读书和思考的能力。
释昙崇,姓孟,咸阳人。他七岁出家,精研佛法。师从开禅师,通晓《僧祇律》,讲经授徒三百余众,声震京畿。周武帝钦赐“周国三藏”,隋文帝敕建兴善寺,晋王杨广鼎力资助,主持建造十一级浮屠,开皇年间获皇家厚赐。首创“不净观”禅法,教化僧尼五千,深得帝后尊崇,文帝自称“师儿”,献后称“师女”。圆寂前七日现异兆,无疾坐化,形色如生,葬终南山白塔。以衣钵尽施佛寺,遗泽后世,为隋初佛教复兴重要人物。
释慧越,岭南人,隋代高僧。隐修罗浮山,以禅法聚众,驯化虎豹,曾为群兽说法,虎伏膝听经,异行广传南越。性慈悲,济苍生,声名远播五岭、三楚。开皇末年应隋炀帝(时任晋王)征召入慧日道场,随王至长安弘法。后返扬州途中圆寂,遗体停放船中现异象:焰光循环出入顶足,彻夜不息,时人叹为奇观。炀帝敬其德行,敕令归葬罗浮山。其禅修与驯兽神迹彰显佛法摄受力,为隋佛教山林禅修之典范。
这次读书会活动圆满完成,期待下一次读书活动!
(文/2303 张仪薇)
春秋读书会东亚组举办2025年上半年第四次读书活动
2025年4月13日10:00,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春秋读书会东亚组在郭小鹏老师的带领下于线上开展了2025年上半年第四次读书活动。本次读书会的主要内容是霍尔《日本史》的第十五章《近代的改革和西方影响》。本章的内容主要讲述了日本在近代化改革中向西方的学习,以及日本内部对向西方学习的观念在不同时期的演化。
明治维新后,日本向西方学习,在社会、经济、政府结构等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近代化的进程上阔步前进。但是日本的近代化并不是单纯的全面西化,而是以日本的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思想相结合所形成的,不同于传统西方的新思想、新现代化。
在黑船事件后,日本内部对于外交关系的处理分为两派:一派要求结束闭关自守向西方学习;而另一派则是强硬要求驱逐所有外国人,坚持闭关自守。最终开放派获得了胜利。日本向西方学习不仅仅是因为惧怕西方,还因为日本把西方化作为建立强盛国家的要求。于是近代化成为了明治政府的目标。
日本向西方学习最开始起源于派遣使团访问欧美各个国家并学习他们的技术和军事。 明治维新后,这种交流节奏加快。幕末,幕府和各藩都有向欧美派出的使节团,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由明治政府官方派出的岩仓使团,岩仓使团回国后,以大久保为首的内治派主政,根据考察内容,大大推动了明治维新的进度。此外,明治政府 系统的雇佣外国顾问, 为日本的近代化作出了巨大贡献。但是日本人往往在学成之后便结束雇佣。除了顾问途径外,日本人还向在日本的外国人社区学习。日本获利于当时的国际环境,西方社会乐于向日本开放。不过西方的现代化道路也有诸多模式,比如英法的自由主义和普鲁士的独裁主义。日本必须决定哪一点最值得学习。
日本向西方学习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盲目狂热地向西方学习,攻击过去日本的一切,认为日本过去的政府、艺术、文学、哲学都是愚昧无知的产物;第二阶段开始了对西方化问题的讨论,主张文明开化,以西方的思想来启迪日本的民智;第三阶段时日本对于近代化的理论趋近于成熟,把西方的技术思想和日本传统的儒家社会态度和神道政治思想相结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近代化方式。
本次读书会圆满结束,期待下次活动的开展!
(文/2305 高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