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学院概况师资队伍人才培养教学工作科学研究实践与创新学术杂志党建工作学团工作就业创业院友之家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实践与创新>>春秋读书会>>正文
   

春秋读书会各读书小组举办2025年上半年第四次读书活动

2025年04月01日 11:00  点击:[]

春秋读书会山西历史文化探寻小组举办2025年上半年第三次读书活动

2025年3月21日20:30,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春秋读书会山西历史文化探寻小组在刘宝峰老师的带领下于线上开展了2025年上半年第三次读书活动。阅读书目为《中国民间崇拜(第六卷)中国众神》。

本次读书会的主要内容是关帝信仰及其在民间信仰中的地位,会议介绍了关帝信仰的特点,包括其作为战神、武圣的地位,在佛教和道教中的影响等等。

首先提到了关羽出生地,包括他的原名、后来的改名以及他的祖庙所在地。从宋朝以来,关羽被不断的神化与封赏。刘宝峰老师强调,在学习民间信仰时,不要对其下辖的一些种类进行严格区分。因为在民间信仰中,各种神灵互相融合。

接着,同学们一起了解了关羽为受欺辱的女子伸张正义的故事。由于这件事情,关羽被迫逃亡并随口说出他姓关,这就是他姓的来源。另一个故事讲述了关羽因卖肉与张飞结缘,两人最终与刘备一起桃园三结义。之后,关羽离开曹操,前往荆州追随刘备。

最后,刘宝峰老师带领同学们重点学习了关羽的神化过程。关羽被封神主要是由于他的忠与勇。676年,佛教徒把它列为佛寺的守护神。道士们也认为关羽有驱赶邪魔的威力。为什么关羽在宋代受到如此重视呢?一方面,宋代皇帝为了证明文化的正统性,另一方面是为了通过干预精神信仰来引导国家价值。给予民众教化,实现社会治理。从宋代到明清,关羽的封号不断升级。此外,关帝信仰在国内外都非常流行,特别是在山西晋商商帮中,关帝庙和龙王信仰尤为重要。随着晋商的经商范围扩展,关帝信仰也传播到了世界各地。

通过此次讲解,同学们不仅加深了对关帝信仰的理解,还拓宽了知识与视野,积累了有关山西文化的知识。

本次读书会圆满结束,期待下一次读书会的举行。

(文/2305 郝帅帅)

春秋读书会冷战组举办2025年上半年第四次读书活动

2025年3月22日10:00,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春秋读书会冷战组在刘长新老师的带领下于线上开展了2025年上半年第四次读书活动。本次读书活动中我们继续学习了《美国与中国(第四版)》的第二篇。

中国文字的基本结构原理与字母文字是不同的,汉字既是象形的,又是具有符号特征的,其表意的因素多于表声的元素。而在近世以前,用这样的文字记载的文献数量比其他任何文字都要多。这导致民众学习汉字的难度和成本骤增。汉字不仅是一种社会工具,更是一种社会制度。因此,掌握中文的文士阶级与官僚、士绅阶级都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这就构成了中国传统社会既灵活又稳定的社会结构。

而这样的社会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商人始终无法摆脱士绅及其官僚代理人的控制,进行独立活动。这一方面是由于在中国传统社会心理中,理想的生活不是通过生产创造更多利益,而是在脱离生产的情况下占据更多利益,加入、依附官僚阶级就成为直接的“上升渠道”。另一方面,中国的经济制度以农为主,政府官员必须要控制与农业生产相关的所有资料,这就导致商人的活动必须依附官员展开,官商之间能够找到利益平衡点,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官商勾结”。

本次读书会顺利结束,期待下一次的活动!

(文/2201 闫雯暄)

春秋读书会山西通史组举办2025年上半年第三次读书活动

2025年3月22日19:00,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春秋读书会山西通史组在李子君老师的带领下于线上开展了2025年上半年第三次读书活动。本次读书会主要讨论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南北民族大融合在朔州地区的表现。

从公元220年曹丕称帝建魏,到公元589年隋统一全国,是中国古代史上国家大分裂、民族大融合时期。此时的朔州地区,可谓是这一时代特色的缩影。西晋时,朔州北部为鲜卑人领地,南部为西晋的雁门郡。西晋末年,雁门关以北之地划归鲜卑拓跋部。十六国时,朔地先后由代国、后赵、前燕、前秦、后燕占领。东魏时,山西北部被柔然所控制。北齐时,北朔州为北方的重镇,北周时设朔州总管府。李子君老师带领我们梳理魏晋时期北方强大的少数民族,先后有鲜卑、柔然、突厥。提及鲜卑,可以联想到拓跋部建立北魏及后来北魏孝文帝改革。在东魏时,山西北部曾被柔然控制,到突厥兴起后,加速了柔然的灭亡进程,其中的战争一定程度上也加速了民族的融合。

紧接着,李子君老师引导我们进行时间线的梳理,整理魏晋南北朝的朝代更迭和统治者。

北朝(386-581年):

北魏(386-534年):拓跋珪建北魏,统一北方,统治者有拓跋珪、拓跋宏(孝文帝)等。

东魏(534-550年):高欢拥立元善见建立,元善见为傀儡。

西魏(535-557年):宇文泰拥立元宝炬建立,元宝炬为傀儡。

北齐(550-577年):高洋代魏称帝建立,统治者有高洋、高演等。

北周(557-581年):宇文觉代魏称帝建立,宇文邕灭北齐,杨坚代周建隋。

随后又探究了北魏后期分裂的原因。经过查资料可知,北魏是鲜卑族建立的政权,在统治过程中,民族矛盾一直存在。后期民族压迫政策未能妥善调整,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对鲜卑族统治的不满加剧。鲜卑贵族与汉族大地主联合起来对普通百姓进行残酷剥削,农民失去土地,沦为佃农或流民,阶级矛盾尖锐。北魏前期为防御柔然等北方游牧民族,在北方边境设立六镇。但后期六镇地位下降,士兵待遇恶劣,最终爆发六镇起义,严重动摇了北魏的统治根基,故北魏后期分裂为东魏和西魏。

李子君老师带领我们阅读了“牵招马邑救田御”,其中拓展补充了轲比能是三国时鲜卑的杰出首领。在此事的记录中,作者这样描述:尽管三国志中的《牵招传》做了较详细的记述,但同书《田豫传》和《鲜卑传》却有另两种说法。《鲜卑传》的说法是,田豫被围后,由与鲜卑关系较好的阎柔的弟弟阎志劝说轲比能退兵后才解围的。《田豫传》又说,是田豫出其不意,以奇兵制胜,才使自己解围的。于是李子君老师重点与同学们研读文献《三国志》的《牵招传》与《田豫传》,这使我们明白在研究历史与一件事情时,要多种史料相互印证,从多角度、多维度思考,结果才较为客观。

在本次读书会中,李子君老师与我们进行了深入交流,使我们获得了很多新观点。

本次读书会圆满结束,期待下次读书会的开展!

(文/2402 武佳敏)

春秋读书会东亚组举办2025年上半年第三次读书活动

2025年3月22日19:00,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春秋读书会东亚组在郭小鹏老师的带领下于线上开展了2025年上半年第三次读书活动。本次读书会的主要内容是《日本史》第十四章《日本近代国家的诞生》,重点探讨明治维新后新政府建立中央集权、推行土地改革与征兵制的进程,以及由此引发的武士阶级解体与西南战争。

随着日本明治维新改革的开展,建立新政府成为当务之急。面对现实的各种条件影响,新政府首先是发布了争取广泛拥护的《五条誓文》,强调协商、国家利益至上和效仿西方。接着,根据新起草的国家宪法和行政法规成立了新的中央政府机关“大政官”行使国家权力。同时将政府分为七个部门,并且将新政府迁都东京(原江户),形成了以萨摩、长州为核心的“藩阀政府”。

在地方上,新政府推行县制,任命东京选派的县知事(多来自萨摩、长州)。合并藩为中央直辖县,并通过地方会议渗透基层,确保政令统一。同时,由于县制的推行,县政府也为地方武士和官吏提供了更多的机会。新设立地方会议吸引地方精英参与,确保中央对基层控制。

在国家经济方面,明治政府推行土地税改革,废除封建土地制,明确私有产权,按地价征税,中央直接掌控财源。同时整顿财政,改革币制,引入西方银行制度,发行纸币并承担藩债。

军事方面,1873年颁布《征兵法》,废除武士特权,建立全民义务兵役制,组建国家常备军,并效仿西方模式设立军校与兵工厂。军事改革引发武士阶层激烈反抗,1877年西南战争镇压西乡隆盛领导的旧势力,这标志着军事转型的完成。

社会层面,明治政府废除士农工商“四民等级制”,允许平民自由择业。

但改革也带来许多负面影响,如武士阶层因养老金改革迅速没落,多数陷入贫困;土地税与征兵制引发农民抗议,武士频繁暴动。

明治维新通过中央集权、土地国有化及军事西化,快速构建起近代国家框架,奠定了日本崛起基础;但激进的改革导致传统势力(如武士)与农民阶层强烈反弹,凸显传统与现代博弈的代价。其经验表明,国家转型需要平衡顶层设计与社会接受程度。

本次读书会深化了同学们对明治维新“破旧立新”复杂性的理解,尤其关注政策推行的历史条件与社会代价。

本次读书会圆满结束,期待下次活动的开展!

(文/2306刘炳炽)

春秋读书会国史大纲组举办2025年上半年第二次读书活动

2025年3月23日10:00,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春秋读书会国史大纲组在张焕君老师的带领下于腾讯会议开展了2025年上半年第二次读书活动。

本次读书会,张老师带领同学们阅读了《国史大纲》第四章第二节霸前时期之形势的后半部分。

读书会伊始,张老师启发大家“历史都是相通的”。总的去看中国数千年的历史,其实就是《三国演义》中提到的“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周室东迁导致共主衰微、王命不行;春秋战国时期诸侯混战;公元前221年秦朝统一全国,但仅过了不到20年就爆发了起义,社会混乱;到公元前202年,西汉建立,后来王莽篡汉,但又因改制失败而结束统治;到汉光武帝刘秀重建汉朝(即东汉)并结束自新莽末年以来长达近二十年的军阀混战与割据局面,重新统一中国时,已经公元40年左右了;从公元184年的汉末黄巾大起义,到590年隋朝统一天下,中国经历了最长的乱世——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隋朝统一也并没有维持长时间的稳定局面,混乱局面从614、615年到贞观初年才结束;黄巢起义后唐朝灭亡,开始五代十国时期,这一时期政权林立、更迭频繁;到北宋、南宋时期甚至没有完全统一的局面,宋朝与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并立;1279年南宋灭亡,元朝统一全国,但百年时间不到,元末农民起义频发……在中国古代,乱世的时间比太平之世要长,这意味着当时没有一个整体的共同的利益。乱世乱在没有秩序、没有约束,生存变得艰难。

但是在这样的乱世中,却更容易滋生各种思想。中国古代有四个时期出现重要思想: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争鸣,确定出中国人世界观、价值观的基本框架;魏晋南北朝的魏晋玄学思考人、社会、自然、群体,文学艺术方面也展现出新鲜奔放的姿态;两宋之交,面对外患,社会精英们反复提及“中国”这一概念;晚清民国时,中国经历“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受到全新的完全不同于自身的西方文化的冲击,为了应对这一冲击,有人提出“中西结合”。那么为什么乱世会滋生这种思想上的原创能力呢?这是因为:乱世带给人们的冲击会迫使一部分人思考人类本身或社会发展的出路;而在大一统时代,百姓安居乐业,再加上大一统下对思想文化甚至科学技术的限制和约束,导致了“盛世无思想”。

此外,张老师还区分了“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的概念。“事实判断”具有客观性、可验证性和中立性,判断标准是其是否符合事实真相;“价值判断”具有主观性、情感倾向性和评价性,判断标准是其是否表达主观偏好或道德立场。张老师提醒同学们在历史研究中,不能混淆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要尊重史实,通过考证历史资料或实物来接近历史的真相,先思考清楚史实的事实判断,再进行价值判断。

然后,张老师带领同学们继续阅读了《国史大纲》第四章第二节霸前时期之形势。钱穆先生从饮食衣服、语言、礼服、战事四个方面对比,得出诸夏和戎狄最主要的区别就是农耕部落和游牧部落的区别。而且这种文明的差异具有“流动性”——杞国用夷礼则降为子爵,楚国行华夏礼则被接纳为诸侯。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生活方式有巨大差别:农耕文明中,农业将人们缚束在土地上,人们居住的地区就比较固定;人们会修建城墙来防止野兽或敌人的入侵;会修建有等级的房子;家族建起宗庙,宗庙是精神、血统上的维系方式,社稷是一个国家存续的物质基础。而游牧文明由于其生产方式是游牧,所以服饰、饮食、住房均与农耕文明不同。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下产生的思维方式也不同。钱穆先生立足农耕和游牧的本质,分析华夏和蛮夷的区别。

之后钱穆先生又讲了周初封建本为农耕部族的武装拓殖,但随着周室东迁,游牧族群乘诸侯内乱频繁侵扰。北戎活跃于太行山区,狄人势力扩张至晋冀鲁豫,而南方楚国推行兼并政策,形成“南夷北狄交侵”的危局。在此背景下,齐桓公、晋文公通过“尊王攘夷”构建起以华夏文化认同为纽带的政治联盟,开启霸政时代,以应对内外危机。

在本次读书会中,张老师鼓励同学们主动思考,提出疑问,进行逻辑推理,养成“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习惯,这会受益无穷。

期待下一次读书会的开展!

(文/2301 马筠芊)

春秋读书会明史组举办2025年上半年第二次读书活动

2025年3月23日18:30,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春秋读书会明史组在张祥明老师的带领下于5103教室开展了2025年上半年第二次读书活动。

在读书会上,张祥明老师首先带我们读了《呻吟语》中的一段内容。人臣有二惩:曰私,曰伪。私则利己徇人而公法坏,伪则弥缝粉饰而实政毁。公法坏则豪强得以横恣,贫贱无所控诉而仇怨多。实政毁则视国民不啻越秦,逐势利如同商贾而身家肥。此乱亡之渐也,何可不惩?

这段话的意思是作为臣子(官员)有两种需要警惕的弊病:一是私心,二是虚伪。有私心就会为了谋取私利而偏袒他人,导致国家法律败坏;虚伪就会掩盖问题粉饰太平,使得实际政务荒废。法律败坏就会让权贵豪强肆意横行,贫贱百姓无处伸冤而滋生怨恨;政务荒废就会把国民当作异国之人般冷漠对待,追逐权势利益如同商人一般只求自身富贵。这些都是国家走向动乱灭亡的开端,怎能不引以为戒?

解缙和费宏曾评价刘三吾说:“我听老一辈人常说,大明开国初年百废待兴之时,官员百姓的冠服礼仪制度都是由刘三吾制定的。由此看来他确实具备治国理政的才能,并非仅仅擅长撰写华美文章而已。”后世评论者进一步分析:刘三吾的文章虽不及宋濂精妙,但胜在质朴厚重;预见时势虽不如刘基(刘伯温)敏锐,但更显正直磊落;急流勇退虽不如詹同洒脱,但建立的功业更为显著。正如古谚所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个人才都有其独特的优势与不足,诚哉斯言。

本次读书会圆满结束,期待下一次读书会的举行!

(文/2304 赵景元)

春秋读书会佛教史组举办2025年上半年第四次读书活动

2025年3月23日19:00,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春秋读书会佛教史组在杨学勇老师的带领下于3101教室开展了2025年上半年第四次读书活动。本次读书会继续阅读《续高僧传》卷第十六、第十七,内容主要涉及释僧实,释昙相,释道正,释昙询,释慧命等僧人的传记。

释僧实,俗姓程,咸阳灵武人,生于公元476年。他自幼心向佛门,常以叶为香、砂作塔,尽显向佛之心,却因亲眷阻拦,直至26岁才如愿出家。北魏时,僧实拜道原法师为师,后随师面圣,备受礼遇。太和末年到洛阳,师从勒那三藏习禅法,常居宫中仍不忘向三藏求禅秘,得三藏盛赞,称佛法东传精髓集于他一身。此后僧实遍访名师,通三学,尤其钻研九次调心,力求禅定澄澈。僧实不喜俗务,一心修行。他天生异相,闻名京洛,虽学佛时间不长,却精通各法门。西魏时被封“昭玄三藏”,北周初又被封“国三藏”。563年圆寂,享年88岁,朝野悲痛,武帝哀伤,弟子建福田寺、立碑纪念。僧实一生修行高深、德行兼备,对佛教发展影响深远,其事迹也成为后世典范。

释慧命,俗姓郭,公元531年生于湘州长沙郡,乃西晋郭琦后人,祖籍太原晋阳。他自幼聪慧,才思敏捷,8岁便能挥笔作诗,展露不凡文采,备受众人瞩目。15岁时,慧命以惊人速度,仅用两旬半就熟诵《法华经》,自此毅然剃度出家,投身佛门。他先师从恩光禅师,潜心钻研禅法,短短三年便得其精髓;又与南岳思禅师结下深厚情谊,共修净业,约定往生西方净土。后来,慧命云游至仙城山。山上道士孟寿一心向佛,梦中见金甲神众,似在迎接贵人,次日慧命到访,孟寿便舍居建成善光寺,一时间修行者纷纷汇聚。慧命在州治讲《维摩经》,凭借深厚禅学造诣,让众人信服。北周天和三年,他预知死期将至,面西念佛,安详圆寂,年仅38岁。圆寂当日,寺中奇景频现。他一生留下《大品义章》等著作,其思想影响深远,门人慧朗传承禅法,延续其修行智慧。

会上,杨老师与大家交流心得,互相学习,为同学们答疑解惑,并向我们强调培养问题意识的重要性,鼓励我们多思考、多提问。

本次读书会圆满结束,期待下一次读书会的开展!

(文/2304 李竞涵)

山西师范大学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小店区太榆路339号    电话:0351-2051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