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读书会山西历史文化探寻小组举办2025年上半年第二次读书活动
2025年3月13日20:30,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春秋读书会山西历史文化探寻小组在刘宝峰老师的带领下于一号楼办公室开展了2025年上半年第二次读书活动。阅读书目为《中国民间崇拜(第六卷)中国众神》。
本次读书会,刘老师向我们介绍了三清、佛教三尊神、三官、文昌、副文神魁星、朱衣和金甲这些民间信仰中的重要神祇。刘老师首先解释了道教中的三清,接着讨论了如今在江苏、安徽的一些庙宇中找到的受人们崇拜的各类三尊神,并详细阐述了第一组三尊神,释迦佛、阿弥陀佛和如来佛,在《西游记》中这组三尊神还被称作佛宝、法宝、僧宝。然后,刘老师带着我们认识“三官”教义的演变,我们看到道教在其发展演化的过程中从其他宗教中借用了很多东西:第一阶段为三宫的天、地、水,天赐福,地赦罪,水解厄;第二阶段中,“三官”变成了“三元”,第一个官被称作“上元天官”,第二个官被称为“中元地官”,第三个官被称为“下元水官”;第三阶段为三个神化的凡人,“元始天尊”考虑到三个凡人的崇高的品德,就用“天、地、水”三帝给他们封圣,天官赐福,地官教罪,水官解厄;第四阶段为三个传说中的帝王尧、舜、禹,也被称为三官。最后,刘老师向我们介绍了文人崇拜的神文昌、副文神魁星、朱衣和金甲。
刘老师还提出两个引人深思的问题:为何人们通过烧香祭祀神灵?明朝成化皇帝为何同意礼部尚书徐溥上书,反对朝廷作颂歌颂扬“三清”?这两个问题激发同学们深入思考,结合书中内容各抒己见,在讨论中深化对民间信仰和历史文化的认识。
通过此次读书会,同学们不仅对《中国民间崇拜(第六卷)中国众神》的理解更加深刻,还以众神为切入点,深入挖掘了山西历史文化中丰富的民间信仰内涵,为后续的山西历史文化研究积累了知识、拓宽了视野。期待下一次的读书活动!
(文/2401 赵宸韵)

春秋读书会资治通鉴组举办2025年上半年第二次读书活动
2025年3月15日15:30,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春秋读书会资治通鉴组在霍斌老师的带领下于一号楼办公室开展了2025年上半年第二次读书活动。
会议伊始,小组成员向霍老师汇报了近期的学习情况以及阅读书目,还向大一同学分享了学习心得和经验。霍老师根据每位同学的分享内容展开交流与指导。本次读书会阅读了《资治通鉴(卷一九二)》中太宗贞观二年初的记事。当读到长孙无忌“自惧满盈”主动从尚书右仆射离职,又被任命为开府仪同三司时,霍老师对唐代散官和职事官的区别进行讲解。接着读到魏征和王珪上奏唐太宗的言论:魏征劝诫唐太宗“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并且以尧、舜、秦二世、隋炀帝时期的例子加以佐证,证明了论点;黄门侍郎王珪以隋炀帝耗费隋文帝大量储积之事劝诫唐太宗藏富于国不如藏富于民,不能与民争利。就“黄门侍郎”这一官职,霍老师展开对唐太宗时期官职架构的讲解。随后老师又补充了唐太宗的用人策略,重臣主要来源是高祖时的宰相、秦王府的旧僚、太子旧党。唐太宗采取了均衡的用人策略,示天下以广。最后读到了唐太宗对侍臣和房玄龄等人言论的反应,让我们认识到了唐太宗成为明君的决心以及他对群臣成为贤相的期望。
至此,本次读书会圆满结束,期待下一次读书活动的举行!
(文/2305 蔡若扬)

春秋读书会东亚组举办2025年上半年第二次读书活动
2025年3月15日16:00,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春秋读书会东亚组在郭小鹏老师的带领下于腾讯会议进行了本学期第二次读书会。本次读书会的主要内容是明治维新及其意义。
读书会伊始,郭小鹏老师向同学们分享了两篇讨论明治维新相关问题的学术论文,同学们认真阅读并思考。在同学们阅读完两篇文章后,郭小鹏老师说道,这两篇文章虽然运用的基本史实相同,但基于此得到的历史认知却不相同。《明治维新和维新政权》这一篇文章以阶级为观察视角,从社会形态变化的角度来论述,探讨了日本明治维新过程的特点和政权性质。《明治维新论:通说批判与革命比较》这一篇文章改变“主叙事”的方法,批判了《维新史》提出的传统观点。郭小鹏老师循循善诱,引导同学们对明治维新做出进一步思考。
对于明治维新,学界讨论的一个焦点是它是否可以称作“革命”。相较于欧洲近代的资产阶级革命,日本明治维新在许多方面与其不同——在日本没有发生大规模的社会对抗,没有一场类似于欧洲启蒙运动的思想启蒙,而且这场社会变革的主要领导来自统治阶级(武士)内部。紧接着,郭小鹏老师向同学们介绍了明治维新的两种英文译名:“reform”和“restoration”,这从侧面反映了学界对于这场运动性质的界定存在偏差。郭小鹏老师强调,学术研究中要首先确定概念,否则会带来混乱。
接着,同学们一起了解了推动明治维新运动的一些领袖人物。这些维新领袖的特点是他们一般受过高水平教育和特殊训练。受时代变化的影响,他们由复古者变成维新者。为什么大名愿意去通力合作呢?之前日本人对此常见的解释是出于对天皇的忠诚,实际上是因为日本社会面临的危机以及给予了大名优厚的交换条件。
在阅读完这部分的内容后,郭老师让大家各自谈一谈对明治维新的看法。每一位同学都认真思考,从不同方面做出回答。最后郭老师做了总结:明治维新是当日本面临侵略时,为抵御外侮,统治阶级内部的西南强藩的中下级武士采用了推翻幕藩体制的措施,以社会变革的形式使日本最终变成了一个统一的集权国家。之后,日本开启了向西方学习的进程。
读书会最后,郭小鹏老师鼓励大家继续阅读,要通过阅读有所收获。
本次读书会圆满结束,期待下一次读书会的举行!
(文/2305 郝帅帅)
春秋读书会山西通史组举办2025年上半年第二次读书活动
2025年3月15日19:00,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春秋读书会山西通史组在李子君老师的带领下于线上开展了2025年上半年第二次读书活动。本次读书会主要讨论了山西朔州在秦汉时期重要的历史事件以及相关的文物、文化。
朔州,又称马邑,位于山西省北部,桑干河上游,不仅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和人文底蕴的城市,还是古代重要的军事要冲。李子君老师结合《朔州卷》向我们介绍“马邑”这一名称最早出现于秦朝:当时秦始皇派蒙恬率军北击匈奴,筑土城养马,故名马邑,幷置马邑县,属雁门郡。此后,尽管朔州的名字多次更变,但马邑这一称呼始终与它紧密相连。与马邑联系更为紧密的朝代是汉朝,历史上著名的马邑之争(又称马邑之谋)便是在这一时期拉开帷幕的。早在汉高帝六年(公元前201年),为抵御匈奴,高祖刘邦选任韩王信镇守北方,建都晋阳,后韩王信因防务不便,请示高祖获准,移都马邑。但韩王信在同年与匈奴的激战中反叛汉王室,历史上著名的马邑之战开始。在高帝十一年,太尉周勃屠马邑城,同年又派柴武平定韩王信。马邑之争最终以汉朝取胜结束。汉武帝时期,武帝采纳了王恢的建议,重新调整对匈奴的民族策略,但以失败告终,史称“马邑之谋”。但马邑之谋却揭开了西汉反击匈奴的序幕,标志着西汉对匈奴政策的调整,自此西汉王朝便从“和亲”转向了“军事活动”。
在探讨马邑战争的过程中,李子君老师将我们的目光又移到了两个官职称谓上:太尉周勃和廷尉。我们可知西汉时期的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而太尉和廷尉都是当时重要的官职,属于中央官制的一部分。李老师通过对比当今时代的中央官职,向我们进行解释:太尉——最高军事统帅,廷尉——最高司法长官,他们分别代表了西汉时期的军事和司法的最高权威,体现了当时中央集权体制下对军事和司法的重视。
在介绍完关于马邑的重大事件后,李子君老师又带领我们一同欣赏这一时期的出土文物,比如广武汉墓群出土的汉代青铜鼎、汉代球形青铜熏炉,以及雁鱼灯等独具风格的工艺品。这些不仅是华夏文明中宝贵的文化遗产,更是研究汉代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生活的重要实物依据。
最后,李子君老师向我们总结汉代与匈奴的历史纷争,反映的是汉匈两个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碰撞与融合,也动态展现了汉民族从防御被动的策略转向主动军事打击的演进过程。
本次读书会圆满结束,期待下次读书会的开展。
(文/2405 曹钰梅)
春秋读书会古希腊语组举办2025年上半年第一次读书活动
2025年3月16日9:00,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春秋读书会古希腊语组在殷开辉老师的带领下于南区一号教学楼科教(一)开展了2025年上半年第一次读书活动。本次读书会围绕古希腊语学习以及希腊史研究方法等内容展开。
在古希腊语学习环节,老师指出,尽管理解希腊语对于中国人来说有一定难度,但大家应尽量学习,掌握后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希腊文化。在学习方法上,不必像学习英语那样追求完美,可采用简单、熟悉的方式记忆。老师首先介绍了古希腊数字的表达与书写方式,即I-1、5-V、10-X、50-L、100-C、500-D、1000-M,还讲解了罗马数字在古代典籍标注中的应用,强调其在古典典籍研究中的重要性。在讲解希腊语的时态和语态时,老师以英语时态为切入点,详细介绍了希腊语中陈述、祈使、虚拟、祈愿等语气,以及主动、被动等语态,并通过具体句子进行分析,让大家对希腊语的复杂语法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谈及希腊史研究,老师针对本科生和研究生的不同情况给出了建议。对于本科生,目前应先学好基础课程,同时利用课余时间阅读基础史料。本科阶段可先从中文译本入手,如希腊史的“三史”、《长征记》《亚历山大远征记》等,还可阅读一些科普类书目,培养对该领域的兴趣。对于研究生,老师强调基础史料深度阅读的重要性。
在读书会的最后,老师设置了互动问答环节,鼓励同学们提出自己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 , 针对共性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和总结;并对本次读书会进行简要回顾,强调了语言在古希腊史研究 中 的重要性,鼓励同学们在课下复习知识, 并 在今后的学习中继续深入探索。
期待下一次读书活动的举行!
(文/2306 刘如)
春秋读书会HGIS&DH兴趣小组举办2025年上半年第二次学习交流活动
2025年3月16日下午2:30,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春秋读书会HGIS&DH兴趣小组在王大宾老师的指导下开展了2025年上半年第二次学习交流活动。
第一部分——怎样获取地图数据。首先要明确获取数据须以确保国家安全为前提。第一种方法是Bingemap(简称“比格图”);第二种方法是ArcGIS自身所带的地图(可作为底图,也可进行采集下载);第三种方法是通过地理空间数据云、Harvard Dataverse(哈佛大学官网数据库、资源环境科学与数据平台等)。
第二部分——ArcGISDesktop的界面与初步使用。ArcMap是ArcGIS桌面系统核心应用程序,主要用于显示、查询、编辑以及分析地图数据,是我们进行地图制图的主要操作程序。ArcMap窗口主要由主菜单(主要包括文件、编辑、试图、书签、插入、选择、地理处理、自定义、窗口和帮助10个子菜单)、窗口标准工具(前面10个按钮为常用的软件功能钮,后面的按钮依次为“加载地图数据”“设置地图显示比例”“调用编辑工具”“启用ArCatalog”“调用实时帮助”等按钮)、内容列表(用于显示地图所包含的数据组、数据层、地理要素及显示状态,可用来控制数据组、数据层的显示,以及设置地理要素的表示方法)、地图显示窗口、绘图工具以及状态条6个部分组成。ArcMap中主要有数据视图(可以对数据进行查询、检索、编辑和分析等各种操作但不包括地图辅助要素)和布局视图(可以对标题、图例、比例尺、指北针、文本等地图辅助要素进行调整与编辑)两种数据浏览方式。王老师对此进行详解。
在王老师的悉心指导下,我们对ArcGIS有了更扎实的认识。
本次学习活动圆满结束,期待下一次活动的举行。
(文/2306 杨晶晶)

春秋读书会明史组举办2025年上半年第一次读书活动
2025年3月16日18:30,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春秋读书会明史组在张祥明老师的带领下于5103教室开展了2025年上半年第一次读书活动。
在本次读书会上,张祥明老师带我们阅读了《玉堂丛语》这本书。本次读书会中,老师讲到了谢文肃、刘基等明代官员的事迹。此外,老师为我们扩充知识点,讲到《明史》中对于人名的叙述大多为姓氏加谥号或者姓氏加籍贯,如:张文忠是指张居正或张璁。
谢文肃在文庙中举行内外祭祀时,供奉的清水和素斋,完全遵循古代礼仪。守孝期满后,亲友劝他重新出仕。谢文肃却说:“当初接受官职本是为了奉养父母,如今初心不改。”他的父亲也理解他的选择,于是他甘愿如甘泉般清流自守,过起淡泊的生活。
正如陈白沙的诗所言:“欲归不归心踌躇,此时并非托病辞。此身已在定山巅,江门渔隐是归处。”他辞官归隐有一年多,后来被任命新职,但到任仅十二天便因病请辞,未获批准。次年丁巳年,朝廷考核官员时,尚书倪品以年老多病为由将他免职。
调任时,官员送他出衙门。谢文肃坦然道:“只需保持本心,官职不过是身外之物。”吏部拟补他为行人司副职,后又调任南京吏部验封司郎中。
在张老师的讲解下,我们了解到了一些明代的无论才能还是品行都极好的官员,了解了他们为官期间的事迹,这让我们对明代政治史的研究有新的认识。
本次读书会圆满结束,期待下一次读书会的举行。
(文/2304 赵景元)
春秋读书会佛教史组举办2025年上半年第二次读书活动
2025年3月16日19:00,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春秋读书会佛教史组在杨学勇老师的带领下于学院楼开展了2025年上半年第二次读书活动。
本次读书会,杨老师带领大家继续阅读《续高僧传(卷第十六)》,本次阅读主要涉及释僧达、释僧稠、释法聪、释智达等僧人的传记。
释僧达,俗姓李,上谷人,十五岁出家。起先在北魏的首都平城一带游学听僧讲经论,后又专门研习戒律。在497年左右,北魏孝文帝邀请僧达至某寺开讲《四分律》。僧达在平城弘法讲律很长时间,摩提圆寂之后,僧达“后听光师《十地》,发明幽旨,遂从受菩萨戒焉,因从请业有名学众”。僧达不仅向慧光学习《地论》,也可能学习了律学。当时地属北魏的徐州也流通《十地经论》,僧达便到徐州传播《地论》。崇信佛教的梁武帝对此论也很感兴趣,于是僧达南下至建康请求面见梁武帝。在梁武帝的驸马殷均的荐举下,梁武帝于重云殿接见了僧达。僧达为梁武帝宣讲了《地论》的大意,一直持续七天七夜。梁武帝因而跟从僧达受了菩萨戒。此后,僧达在同泰寺住了一年。僧传说,僧达在建康很受尊重,当时南方高僧宝志遇到僧达,称赞说:“达禅师是大福德人也。”梁武帝在僧达离开后还念念不忘,常对侍臣说:“北方鸾法师、达禅师,肉身菩萨。”梁武帝常常向北遥礼僧达。僧达一生主讲《华严经》《四分律》《十地经论》《地持经》。“虽无疏记,而敷扬有据。特善论议,知名南北。禅法一门,开世殊广。其为时君所重,无有加焉。”
释僧稠,昌黎人,俗姓孙。先在巨鹿景明寺出家,拜治实为师,后到少林寺拜跋陀为师。僧稠少时体质较弱,后发愤习武,练得拳捷骁勇,体轻身灵。他理解极快,学佛成绩卓著,被跋陀赞为“葱岭以东,禅学之最!”后来他在嵩岳寺讲经说法,影响很大。跋陀之后,僧稠曾主持少林寺。北齐天保三年(552年),文宣帝在邺城(今安阳西)为之造云门寺,让僧稠传法,他在那里著《止观法》两卷。北魏为分东、西魏后,东魏迁都邺城,僧稠又向北转到常山、大冥山一带弘传禅法。刚到常山,便受到定州刺史娄睿、彭城王高攸等人的崇敬和供养,特请他到大冥山设坛传戒,由于开创归戒,信奉的人越来越多,燕、赵境内的僧众都纷纷奔赴恭拜,一般群众也都吃斋断荤。当地士庶大多散财施舍给僧稠等,其中有僧人贪恋财物,僧稠抓紧时机予以开导,教育僧众严守戒律。因此,僧稠的传教弘禅威望日高一日,时人称他为“道张山世,望重天心”,是一代名副其实的佛教领袖人物。后于北齐乾明元年(560年)圆寂。
这次读书活动圆满完成,期待下一次读书活动的举行!
(文/2303 畅馨雨)
春秋读书会冷战组举办2025年上半年第三次读书活动
2025年3月16日19:00,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春秋读书会冷战组在刘长新老师的带领下于线上开展了2025年上半年第三次读书活动。本次读书活动继续学习了《美国与中国(第四版)》的第二篇。
与西方的法律和私人产权制度极端相反的是,早期中国是一个典型的“东方式”社会:绝对的王权、以陆地为基础的经济、广泛使用的表意文字以及主宰大规模经济活动的牢固的官僚政府,未曾确立私人企业的合法存在。政府机构在农业生产活动中控制包括人力在内的各种生产要素,并组织修筑起各种大型农业工程。但中国并没有在这样的社会结构下处于永恒不变的状态,而是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方面都产生了世界级的优秀成果。
在统一的帝王政权结构之下,中国经济发展并没有催生同西方一样的资产阶级,而是产生了一个独特的阶级——士绅阶级。狭义上的士绅阶级指那些通过考试(或通过举荐或捐钱)而获得功名的人,广义上的士绅阶级则包括了这些个人背后具有政治、经济双重作用的家族。士绅阶级填补了官僚阶级与农民阶级之间的真空,他们既是皇权统治的延伸,辅助管理民众生活,又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政府与民众之间的矛盾,同时还是十分重要的官员培养土壤。因此,近千年以来,士绅阶级对于中国社会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
本次读书会顺利结束,期待下一次的活动!
(文/2201郝亚彬)

春秋读书会民国史组举办2025年上半年第一次读书活动
2025年3月16日19:00,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春秋读书会民国史组在南区1号楼1105教室开展了2025年上半年第一次读书活动。此次读书会由上官定一老师带领学生阅读了《中华民国史(第一卷)》下册中的第八、九章内容。
会议伊始,上官老师结合第八、九章内容提出本章应重点关注的问题,如国会请愿运动发生后,自上而下的反应如何?预备立宪公会成立的目的为何?立宪派主张仿照哪国立宪?《宪法大纲》与《九年筹备清单》内容涉及哪些方面?北京为何始终未发动一场群众性的游行请愿?立宪派与革命派的阶级基础分别为何?会中,上官老师与同学们探究思考,对以上问题一一解答,强调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应承认立宪派具备的历史作用是双重的,他们反对革命,为革命带来困难,但同时在政治上给腐败的清政府以打击,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
本次会议,上官老师与同学们重点关注两个问题:其一为新军被运动起来的原因;其二为仿行立宪对中国近代政治制度产生的作用与失败原因。在探讨第一个问题之前,上官老师先对新军定义进行阐明,表示新军与清政府的旧式军队有四个差异:新军招募士兵会重视其文化程度、新军的编制与旧式军队不同、新军训练偏于西式、新军装备多为德械。并在此基础上推究出新军被运动起来的四个原因为:招募的兵员具有反清思想、地方对新军的掌握不足、西方新思想的传入、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并特意强调太平天国在清政府中央式微,权力下沉这一问题上产生的作用,分别讲述用人权、军权、财权下移的原因与过程,为同学们构建更为系统、全面看待历史问题的知识架构。
在探究仿行立宪对中国近代政治制度产生的作用与失败原因时,上官老师带领同学们分辨预备立宪与正式立宪的差别,二者的定义并不能划上等号,并依据1908年《钦定宪法大纲》与1911年《宪法重大信第十九条》,清政府的君主立宪制是仿造《日本宪法》中具有浓厚封建色彩的“君主大权统治模式”,但较原来的封建专制制度仍有进步,体现在以下方面:宪法限制君权、立法由程序议院议决、行政由政府辅助、明确人民权利、体现三权分立原则。
那么,仿行立宪是否以资本主义为形式,本质上仍是君主专制?关于这一问题,上官老师阐述谘议局与资政院的工作程序,认为督抚与谘议局地位对等;论述清政府皇族内阁在人事上违反立宪原则,但在制度上较军机处有进步之处,主要体现在国务大臣对施政负责,与君争辩具有法理依据;抽绎地方体制不再由地方督抚专断,设会议厅允许乡绅与议员参政议政,而行政人员亦需考试录用;概述司法审判机关独立;诠释人民的权利与实行的资本主义性质的法律,从多个方面、多种角度、经大量史料支撑,证明仿行立宪对中国政治制度的近代化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是中国政治制度近代化的开端。
在关于仿行立宪失败原因的探究上,上官老师认为:清政府立宪是被动的,缺乏主动性。在愈加紧迫的社会形势下,立宪派深感遥遥无期,迫切加快立宪进程,逐渐与仿照日本进行低下立宪体制改革的清政府矛盾加深;在慈禧、光绪帝相继离世后,清政府缺乏改革领导核心,由政治经验不足的载沣上台进行改革,再加上清政府系统上的腐败亦加速了清政府的崩溃。
导读之后,上官老师继续与同学们进行了深入的谈论交流。此次读书会圆满结束,期待下次读书会的开展!
(文/2304 王卓赟)
春秋读书会仪式文化小组举办2025年上半年第二次读书活动
2025年3月16日19:30,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春秋读书会仪式文化小组在王俊娜老师的带领下于线上开展了2025年上半年第二次读书活动。
本次读书会,我们阅读了《过渡仪式》的序言和第一章的部分内容。在该书的序言中译者就“过渡礼仪模式”的理论含义作了说明。首先,译者指出,由于英译本的深刻影响,人们对“过渡礼仪模式”的理解和应用出现了偏差。将其理解为“分割—过渡—聚合”还是“分割—边缘—聚合”,本质是法文“marge”一词应翻译为“边缘”还是“过渡”的问题。显然,译者认为“边缘”的翻译更合乎法语的本意。由此提出了“边缘礼仪”的概念,并提出“边缘礼仪”是“过渡礼仪模式”中最重要的一个进程阶段;其次,“过渡礼仪模式”的界定前提是“礼仪”和“仪式”,即具有巫术——宗教性、象征性、过渡性的人类行为,并非所有的仪式行为都可以用“过渡礼仪”来看待;第三,“过渡礼仪模式”是一种仪式进程模式,与“人生礼仪”“防御礼仪”等是不同的概念,对其也要进行心理、语言、信仰、经济和社会政治等层面的分析。
第一章内容是关于礼仪分类的问题。首先可以将礼仪分为两类:感应性礼仪与感染性礼仪。感应性礼仪和泛灵论基于的原则是:同类互惠、异类互惠、包容与被包容互惠、局部与整体互惠、图像与实物或真人互惠,或者言语与行动互惠。感染性与动力论礼仪基于的原则是:先天或后天获得之特征为物质性,并通过直接接触或一段距离可传递。感应性礼仪不一定是泛灵性的;感染性礼仪也不一定是动力性的。
1 泛灵论 动力论
2 感应性礼仪 感染性礼仪
3 直接行动礼仪 间接行动礼仪
4 主动礼仪 被动礼仪(禁忌)
在王老师的讲解下,我们了解了“过渡礼仪模式”的内涵、应用以及各种仪式的分类问题。
本次读书会圆满结束,期待下一次读书会的举行。
(文/2305 崔艺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