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读书会山西历史文化探寻小组举办2025年上半年第一次读书活动
2025年3月7日20:30,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春秋读书会山西历史文化探寻小组在刘宝峰老师的带领下于线上开展了2025年上半年第一次读书活动。阅读书目为《中国民间崇拜(第六卷)中国众神》。
读书会伊始,刘宝峰老师提到读书活动的初衷是为了让同学们在田野调查时能够准确辨识神灵及其神性,并将读书与实践紧密结合。本次重点讲解了《中国民间崇拜(第六卷)中国众神》,这是一部研究中国民间宗教信仰的重要著作。
老师首先介绍了《求是录》一书,强调其在记录中国民间信仰方面的研究价值之高。其次,老师详细讲解了中国民间信仰中儒释道三教合一的现象、三清、三宝和三官。对于三教合一,老师指出民间信仰更多是一种政治伦理系统,而非单纯的宗教信仰;还介绍了三圣分别是释迦摩尼、老子和孔子,三者画像分别位于中间、左侧及右侧;对于三宝,佛教中的三宝分别为佛、法、僧,老师解释了僧伽的修行传承以及三者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三宝的主要传播方式包括壁画、石窟等,并讨论了儒家思想是否构成宗教的问题;对于三清,老师介绍他们分别是元始天尊、灵宝天尊和道德天尊,阐述了他们在道教神系中的崇高地位和独特神性,以及其所代表的道家思想精髓;对于三官,他们分别是天(正月十五)、地(七月十五)、水(十月十五)。
接着,刘老师还提到了佛教传入中国的发展路径:佛教传入中国后,为了扎根传播,首先在社会上层进行传教,获得权力支持。为了协调与儒、道的关系,佛教开始学习道教和儒教的部分内容,并通过宗教融合扩大影响。为了进一步传播思想,佛教开始著书立说,并借用道教等传统文化来解释佛教名词。僧侣作为佛教文化的传播者,通过讲经说法、禅修指导等方式,将佛法传递给普通民众。而变文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以通俗易懂的故事、朗朗上口的韵文,将佛教教义融入其中,成为佛教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这种宗教传播与社会文化互动的生动图景,让同学们深刻感受到宗教传播的多元性和复杂性。
最后,刘老师为大家介绍了众神。首先介绍了为文人所崇拜的神——文昌、魁星、关帝。其中关帝独具特殊性,他是由人到圣再到神,备受人们尊敬。其次是众佛及菩萨,包括未来佛——弥勒佛、过去佛——燃灯古佛、无量光佛——阿弥陀佛、最高和永恒的佛——毗卢佛、卓越智慧之佛——文殊菩萨,其道场被称为金色世界、宗教入定之佛——普贤菩萨以及中国的慈悲女神——观音菩萨,老师谈到观音菩萨的不同形象,如送子观音、水月观音等,并介绍了妙善公主成道的传说。
此次读书会中,同学们对民间信仰相关知识进行了系统学习与热烈讨论,这不仅拓宽了同学们的学术视野,让大家领略到民间信仰这一领域的博大精深,也让同学们对田野调查与学术研究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为进一步探究民间习俗和了解宗教文化奠定了基础。
期待下一次读书活动!
(文/2301 裴婧彤)
春秋读书会资治通鉴组举办2025年上半年第一次读书活动
2025年3月8日15:30,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春秋读书会资治通鉴组在霍斌老师带领下于一号楼办公室开展了2025年上半年第一次读书活动。
本次读书会阅读《资治通鉴(卷一九二)》太宗贞观元年末的记事。司马光在编撰时把无法明确月份但能确定年份的事件置于当年末尾。本次读书会读到的无明确月份记载的历史事件主要有四个:崔仁师治狱、刘林甫补官制、张行成关陇山东之论、突厥及敕勒部问题。
首先我们认识到崔仁师至青州后对当地谋反者的宽恕处置准则,即止坐其魁首十余人。这种处置方式使参与叛乱的囚犯得到合理处置,维持了社会稳定。紧接着提到隋代选官制度的不便,吏部侍郎刘林甫为此上奏修改铨选时间。再者当唐太宗讲到关中、山东人时“意有同异”。张行成跪奏曰“天子当以四海为家,不当有东西之异”。其中提及关中、山东有同异其实早有历史渊源——太宗为关陇集团出身,关陇集团又是北周的核心组织,居关中地区;北齐则以山东为主要国土,与位居关中的北周相敌对。当时天下已统一,张行成认为若太宗仍提及地域的东西之异,恐示人心胸狭隘。最后谈到突厥内部动乱,颉利可汗势力衰弱,又逢自然灾害。群臣劝太宗乘机攻击突厥,太宗以为此举不信、不仁、不武,终不击,待其有罪,然后讨之。从中不仅能感受到太宗的仁义,更能体会到他根据国情进行统筹规划的政治智慧。
至此,历时两个小时的读书会结束,期待下一次的读书分享。
(文/2303 张歆智)

春秋读书会山西通史组举办2025年上半年第一次读书活动
2025年3月8日19:00,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春秋读书会山西通史组在李子君老师的带领下于线上开展了2025年上半年第一次读书活动。本次读书会主要讨论了《山西史话·朔州卷》的概论部分以及第一章的部分内容。
在概论部分,李老师首先向我们解释朔州的地理位置,“地处山西北部、桑干盆地西南端,内外长城之间”,并突出强调朔州地理位置的优势——“控长城,连大漠,背居延而面燕京;右偏关而左雁门,南峙宁武,居三关之中。襟山带水,四塞为固。古墩野戍,回环盘护,控雁门之襟卫,启云中之唇齿。系三晋门户,世人关注,兵家必争。阴山山脉列其北,管涔山脉耸其西,恒山山脉屏其南,洪涛山脉卧其腹”,并且将其与之前所读的大同卷作对比,突出了这两个地方在古代的军事地理优势。
接着,李老师向我们介绍了在这本书中我们将学到的历史人物、名胜古迹以及著名历史事件。朔州自古以来就是少数民族交错居住之地,从夏商西周到春秋战国,再到大一统的秦王朝,朔州都有少数民族活动的痕迹,足以印证山西“民族大熔炉的特点”。然后,就这一话题,李老师引出了王莽改制。王莽将朔州这一地界改为“填狄郡”和“厌狄郡”,由此我们也可窥见王莽这次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然后,李老师将课上所学的隋唐历史知识和本次读书活动联系在一起,让我们对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老师沿着历史时间线将我们即将学到的这些事件逐一陈列,既有让蒙汉关系缓和的隆庆和议,也有影响深远的山西牺牲救国同盟会的成立。接着,李老师带我们了解了民族融合、边塞军事文化、马的文化、佛教文化以及根植于当地人们心中的红色文化,并重点强调了地势的重要性,我们由此对当地的民族交融有了更深的了解。
最后,老师为我们讲解了关于长城的知识,包括但不限于长城内外及内外长城等名词的含义。结合大同卷的内容,我们对“三关”有了更深的认识,也对朔州边塞要地产生了浓厚兴趣。此外,朔州市的佛寺以及佛教传播也值得一提,这里丰富的佛教文化可谓是宗教文化发展历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通过本次读书会,我们深入了解了朔州的诸多方面。期待下一次读书活动的举行!
(文/2406 支晓钰)
春秋读书会国史大纲组举办2025年上半年第一次读书活动
2025年3月9日10:00,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春秋读书会国史大纲组在张焕君老师的带领下于腾讯会议开展了2025年上半年第一次读书活动。
本次读书会,张老师带领同学们阅读了《国史大纲》第四章霸政时期的第一节及第二节部分内容。
读书会伊始,张老师先带着同学们回顾了上学期读书会探讨的西周的重点内容。周幽王死后,统治集团内部分裂成两个派别,周平王得到申、鲁、许、郑、犬戎、晋等国的支持,王子余臣得到虢公翰的支持。后来攜王被杀,平王即位,周王室的诸侯分成东西两派,西部诸侯支持平王,而东部除郑国以外的其他诸侯则对平王较为疏远。所以周平王东迁以后,中央权威下降,历史进入春秋霸政时期。
学术界把春秋战国时期也称为东周时期,“春秋”“战国”是将东周时期进行细分。张老师为我们解读到,钱穆先生把信史发展过程分为三段:第一段是西周时期,孔子在《尚书》中按顺序记录史实,又由于孔子在编写《尚书》时没有足够的历史资料,根据“疑则传疑”的原则,书中大多史实没有明确时间;第二段是公元前841年以后,这一时期周王世系及具体时间明晰;第三段是春秋时期,孔子“次《春秋》”,即按照精确的年月日来记录历史。司马迁在《史记》中提到公元前841年中国进入信史年代,但是我们并不能说共和元年以前完全没有准确的时间记录,实际上,《史记·鲁世家》中记载了诸君年数,由此可推知当时对周王室也应有较为准确的时间记载,只是由于史料遗失导致了这一方面的空白。
关于春秋与战国的分界线,学术界看法颇多。主流观点是公元前476年,以这一年为界,之前是奴隶社会,之后是封建社会;雷海宗先生认为春秋战国以公元前473年越国灭掉吴国为分界线;也有学者认为是以公元前453年三家分晋为界限;钱穆先生认为是到《春秋》所记录的最后一年,即公元前481年;亦或者是以《左传》记录的时间为依据,即公元前467年。
在第一节春秋年历及分期中,钱穆先生把春秋三百年历史划分成三个时期:从公元前770年到鲁庄公八年是霸前时期,从鲁庄公九年到鲁襄公十五年是霸政时期,从公元前558年到鲁哀公二十七年是霸政衰微时期。张老师为同学们讲解到:在霸政衰微时期,普遍出现大夫执政现象,尤以晋国为主。这一时期霸政虽然衰微,但是仍是霸政。大夫的权力无论多大,他们都拥护本国的诸侯,还是以国家的名义进行结盟等活动。
在第二节霸前时期之形势中,钱穆先生主要讲述周平王东迁洛邑以后周王室权威衰微的过程及表现。诸侯不再尊奉周王室,王命不行,具体表现为列国内乱、诸侯兼并、戎狄横行。从鲁隐公十一年到鲁桓公十八年,在这十九年的时间里,鲁国、宋国、晋国、陈国、郑国、卫国等数十个诸侯国发生政变。政变不仅仅在诸侯国内部发生,国与国之间也时有摩擦,周天子权威不断受到挑战。张老师讲到:当权力脱离了原来稳定的社会结构,悬浮在空中时,权力就任由有能力的人摘取。这也是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的底层逻辑。春秋时期诸侯兼并,他们希望通过兼并小国来获取土地,从而得到更高的权势。《左传》中记载春秋时期有一百七十余个诸侯国,可最后为人所熟知的大国也不过十几个,这充分体现了当时兼并之激烈。列国内乱、诸侯兼并又导致新的现象出现——戎狄横行。春秋时期戎夷蛮狄与华夏族交错杂居,并没有在地域上有明显区分,而且戎夷蛮狄内部、或与华夏族之间都会进行通婚,所以推测戎夷蛮狄可能只是一种文化概念。
本次读书会,我们学习了信史的发展阶段,了解了学术界关于春秋战国分界线的诸多观点,深入学习了周王室权威衰微的过程及表现,获得了很多新观点。
期待下一次读书会的开展!
(文/2301 马筠芊)
春秋读书会长城史组举办2025年上半年第一次读书活动
2025年3月9日14:00,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春秋读书会长城史组在韩帅老师的带领下于南区5号教学楼5102教室开展了2025年上半年第一次读书活动。本次读书会所读的史料为《兵部尚书梁廷栋等为辽东西犯之插汉诱赏事题行稿》,选自《中国明朝档案总汇》。
在韩老师的解读中,我们了解了明朝时的一个档案:崇祯三年四月初六,在通事李应元侦探期间,必棒恰台吉等人带着夷人五十余骑从东边前来,想到明朝边城里谈话。他称,三月时他们部落有王子带领他们往东攻打努尔哈赤。在他们到达时发现努尔哈赤已经回去,并在占领的城堡中各留一千余达子。他们杀了奴酋下部夷三人,抢其五六百匹马,且有一个十四岁的小厮为人证。因明朝与努尔哈赤有仇,故来邀功论赏。他们要求按照南朝事例共要赏银一百五十两。但是宣府上北路左参将并无此权力,要求他们赴张家口寻巡抚论赏。由于小厮为汉人,参将要求将其小厮留下并给他们安养钱。由于此事牵扯甚广,故宣府上北路左参将将其事层层上报。兵部认为可以利用插酋性贪来牵制察哈尔部并联合察哈尔部共同对付努尔哈赤。兵部后将此事呈给皇帝,十七日得到批示。批文表明崇祯帝已了解此事,要求宣大总督打探实虚,严密侦查,以防突变。如确有此事,其赏银照例给予。
通过本次读书会,我们不仅提升了理解史料的能力,还对明朝历史有更深的了解。
本次读书会圆满结束,期待下一次读书活动的举行!
(文/2307孙佳甜)
春秋读书会冷战组举办2025年上半年第二次读书活动
2025年3月9日17:00,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春秋读书会冷战组在刘长新老师的带领下于线上开展了2025年上半年第二次读书活动。本次读书活动继续学习了《美国与中国(第四版)》的第一篇与第二篇。
中国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使得中国文明与中华民族呈现出鲜明特点。相较于美国大农庄、大牧场的农业发展模式来说,中国的土地资源和自然结构催生了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方式。在传统农业中,强劲的体力多于良田,土地比劳动力更有价值。因此,相较于西方以人为中心、勇于冒险的价值体系,中国社会更加强调以集体为重,鼓励安定守序。
中国传统的社会结构自远古以来就基本分成两层:一是农村中数量极多的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社会,二是城市和市镇中比较流动的上层阶级。家庭或家族是社会构成的基本单位。旧式家庭中以长凌弱和男尊女卑的家庭伦理与整个旧社会等级至上、阶级压迫的社会结构互为表里,家庭中强调的孝顺观念也从属于对君主和国家的忠诚要求。
本次读书会圆满结束,期待下一次的活动!
(文/2201 闫雯暄)

春秋读书会佛教史组举办2025年上半年第一次读书活动
2025年3月9日19:00,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春秋读书会佛教史组在杨学勇老师的带领下于学院楼开展了2025年上半年第一次读书活动。
本次活动杨老师带领大家继续阅读《续高僧传(卷第十六)》,本次阅读主要涉及释僧副、释慧腾、释道珍、释僧可等僧人的传记。
释僧副是南北朝时期的一位僧人。僧副俗姓王,太原祁(今属山西)人。他年少时便志向高远,超脱世俗,对佛法有浓厚的兴趣和追求。僧副听闻齐朝建业(今江苏南京)佛法昌盛,高僧云集,于是毅然离开家乡前往此地学习佛法。他师从著名高僧玄畅法师,在玄畅门下勤奋钻研经论,深入探究佛法奥义,修行极为刻苦,精进不懈。后来,僧副为了进一步传播佛法、广结善缘,决定游历各地。他来到了蜀地(今四川一带),在当地积极弘扬佛法教义,讲解经典,吸引了众多信徒,对佛教在蜀地的传播和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僧副一生秉持着对佛法的虔诚,以修行和弘法为己任,其事迹在当时的佛教界产生一定影响,也为后世佛教的传承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在佛教发展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释僧可一般指禅宗二祖慧可。慧可(487年-593年),俗名姬光,又名神光,是中国禅宗的第二祖。慧可自幼聪慧,对经史子集等各类书籍都有广泛涉猎。成年后,他对佛法产生浓厚兴趣并出家。为寻求更高深的佛法智慧,他前往嵩山少林寺,拜达摩祖师为师。传说他为表求法的决心,在一个大雪纷飞的夜晚,断臂立于达摩祖师洞前,最终得法。达摩祖师传给他衣钵及《楞伽经》四卷,并授其安心法门。达摩祖师圆寂后,慧可继承祖师遗志,开始在中原地区弘扬禅宗佛法。然而在当时的环境下,禅宗作为新兴的佛教宗派,面临诸多质疑和阻碍,慧可的弘法之路充满艰辛。但他依然坚持不懈,四处奔波说法,培养了众多优秀弟子,使得禅宗得以在华夏大地逐渐生根发芽。慧可对禅宗的发展起到了承前启后的关键作用,他不仅传承了达摩祖师的禅法精髓,还根据当时的社会文化状况对佛教进行适当调整和创新,为日后禅宗在中国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其禅学思想强调心性觉悟,主张通过内心的体悟来达到解脱,对后世佛教乃至中华文化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此次读书会活动圆满完成,非常期待下一次的读书活动。
(文/2303 程燕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