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读书会山西民间信仰研究组举办2024年下半年第四次读书活动
2024年11月8日20:00,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春秋读书会山西民间信仰研究小组在刘宝峰老师的带领下于5204教室开展了2024年下半年第四次读书活动。本次会议包括榆次区田野调查实践指导与《农书·春祈秋报篇》录文讲解两大部分。
会议伊始,刘宝峰老师从地图入手,带领成员们了解榆次区村庙的分布情况,明确田野调查的实践地点、路径以及方向,对相关实践的开展做了详细的指导。老师重点向成员们说明了田野调查的方法分为前、中、后三个部分。考察前成员们需做好充足准备,了解基础的相关知识,包括民间信仰、地理环境、建筑基础等,同时要带好个人物品等。考察中,要按照整体到局部、从庙宇建筑到壁画石刻塑像的顺序,对这些原始材料用拍照、笔记等方式做好记录,最后通过PPT的形式进行汇总和保存。结束考察后,需分工完成调研手册,展示实践内容及成果,提取其中深层的思想内涵,充分利用在实践中获取的一手材料,查找榆次地方志中“祠庙”“仙释”的相关资料并与《三晋石刻大全·晋中市·榆次区卷》进行对照补充,从而撰写学术论文或调研报告并申请相关项目。此外,刘宝峰老师还着重强调了安全问题,为榆次村庙考察活动的顺利开展保驾护航。
之后,刘宝峰老师讲解了成员们课下完成的《农书·春祈秋报篇》部分的录文和句读,一一指出了成员们在录文、句读、翻译等方面存在的优点与不足。总体看来,成员们对基础繁体字的识别完成度较高,但仍要注意异体字等较难辨认的字的识别。在句读、标点符号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引用的话没有加引号、断句断错等,这反映了成员们对于文章段落、句子理解上的不足。老师鼓励成员们再接再厉,规范录文的格式,提升自己的能力。
活动最后,成员们对于实践考察与碑刻录文等方面也提出了问题与见解,进行了深刻交流,刘宝峰老师也耐心解答了成员们的困惑,会议在师生的互相学习中圆满结束。
期待下一次活动。

春秋读书会军事智慧小组举办2024下半年第四次读书活动
2024年11月9日09:50-11:30,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春秋读书会军事智慧小组在张明老师的带领下于学院会议室开展了2024年下半年第四次读书活动。本次活动主要围绕解答同学疑问和带领同学共读书籍两个方面进行。
会议伊始,张老师将这段时间同学们在阅读中所存在的疑惑一一解答。首先回答了学生对于中法战争的困惑。张明老师指出,在研究军事史时,要保持客观的态度,正确评估战争双方的军事实力,并强调了正确的作战方针与军事将领的作用。随后,张明老师针对战争对阶级的作用这一问题作出回答。老师肯定了战争对阶级的重组作用,并提出这一作用主要表现在底层阶级向上的流动。
回答完学生问题后,张明老师以著名战役“四渡赤水”为引,指出红军非常重要的战术体现是高度机动、迂回作战,尤其擅长穿插作战。老师带领同学阅读《毛泽东军事文集》中《钳制徐州援敌歼灭黄百韬兵团的部署》一文,从兵力、战略战术、将兵同心等方面深入分析了红军的作战方式。张明老师指出,红军的高明之处在于擅长分散敌人军力,进行侧面施压,牵制敌方援军的同时对真正的目标进行包围。张明老师还提到了在淮海战役中红军的大战略,在于兵力多、用兵奇、速度快以及隐蔽性强。
在读书会最后,张老师肯定了战争推动历史发展的客观作用,同时肯定了学习军事智慧的重要性。军事始终是国家的硬实力,在军事上的成功是政治、经济制度建立的前提。学习军事智慧,可以从多方面辅助历史其他方面的分析与学习,建立宏观的历史认知。
在活动过程中,同学们积极提问,踊跃回答,与老师进行了深入的交流,读书会氛围轻松愉悦,在这一过程中同学们通过思维的交流开阔了历史视野。本次读书会圆满结束,期待下次的活动!
(文/2306李晓阳)

春秋读书会国史大纲组举办2024年下半年第五次读书活动
2024年11月9日15:00,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春秋读书会国史大纲组在张焕君老师的带领下于腾讯会议开展了2024年下半年第五次读书活动。本次读书会上,张老师带领同学们阅读了《国史大纲》第二章的二、三、四小节。
第二小节中,钱穆先生通过对比《汉书·地理志》《左传》等书中关于殷商所在地的记载,推测出殷商的主要活动范围在东方,而不是《史记》中所记载的西方。书中记载的亳、商邱、蕃、帝丘等地,即今天的河北、河南东北部、山东西南部一带,这一地区是殷商的核心区。商代后期曾多次迁移,但是距离都不远,基本围绕着洹水的南北岸进行迁移。钱穆先生认为,夏商部族是华夏族的核心组成部分。夏民族是在河南、山西、陕西,在黄河中游,后发展为周民族的核心地。夏朝从黄河中上游向下游扩张,殷商从黄河下游向上游扩张,两个民族逐渐交流交融,为周朝的建立奠定了一定的基础,这也意味着整个黄河中下游均成为华夏族的核心区域。
由于东西方的地理环境不同,导致人们的生活方式、习性,乃至社会组织的凝聚力都不一样。夏商周三代的文化特征不同,“夏尚忠,商尚鬼,周尚文”。而三代可以分为两类:夏、周为西方民族,商为东方民族。西方民族的特点是力行,即执行能力比较强,如大禹、后稷、契;而商则不同,重视文化教育、宗教玄想、尚鬼。一直到战国、秦汉,甚至到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文化都有地域的差别。从屈原富有想象力的《楚辞》中,从陈寅恪先生《天师道与滨海地域之关系》一文中,我们可以看出,文化不同不仅是因为民族不同,还因为不同地域对于文化特色的影响不同。
钱穆先生根据甲骨文的内容对殷商的文化进行了推测。张老师强调,这里的“文化”一词,并不是虚无缥缈的,而是实在的衣食住行,是生活内容和方式。钱穆先生根据甲骨文,推测出商代的耕稼、酿造、种植、牧畜、建造都已经比较发达,并且批判了郭沫若先生的一些观点,如不能因为捕猎而判定殷商刚从渔猎步入农耕,因为捕猎是为了给祭祀准备贡品;不能判定殷商刚从石器时代进入青铜时代,因为石器存在时间很长,到了战国时期仍存在,且青铜器成本过高,大多用来做礼器、酒器、乐器、祭器……张老师提到,我们在论证一些观点时,不能削足适履,为了论证观点反而将史实加以曲解是不可取的。钱穆先生通过比较殷商和周代的青铜铭文、束发习俗、跪坐习俗、铜器形制、兵器形制、“册”字的传承、货币“贝”等方面,说明殷商与周代的文化一脉相承。殷商与周代不仅在文化上有关联,政治上也存在:殷商统治时期,周是殷商下的一个方国,是统属关系。所以周学习殷商的文化是有依据的。我们可以大胆推测,早在五千年前,在那个生产力和交通条件都比较落后的时代,不同文明就可以跨越距离的限制进行远距离、长时段的文化交流。
第四节中,钱穆先生论述了殷周关系。在周灭商以前,殷周就已经有关联,并不是完全隔离的两个民族。商是中央共主,周是四方侯国,周朝人也承认殷商的强大——在周灭商后的文告中,周人称殷商为“大国殷”“天邑商”“大邦殷”,自称“小邦周”。读书会最后,我们分析了殷周两族势力分区图,将历史与地理知识进行跨学科融合,启发了新思路。
期待下一次读书会的开展!
(文/2301马筠芊)
春秋读书会山西通史组举办2024年下半年第五次读书活动
2024年11月9日19:00,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春秋读书会山西通史组在李子君老师的带领下于线上开展了2024年下半年第五次读书活动。本次读书会主要讲述了大同作为军事重地的相关历史。
大同是胡汉各族军事力量角逐的场所,这里建立过唐朝最早的少数民族羁縻州府,书写过民族融合的重大主题。反复的征战使大同一地百姓困苦,佛家趁此快速发展。
隋唐之际,大同境内发生的最大事件是灵丘的翟松柏起义和苑君璋割据恒安。隋朝后期,大同地区爆发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战争,前后延续近3年多时间。领导这场农民起义的是雁门郡灵丘县驻军将领翟松柏。翟松柏是隋朝雁门人,出身于贫苦农民家庭,从小就强烈地痛恨封建地主阶级,尤其痛恨荒淫无道的隋炀帝。隋炀帝残暴地压榨穷苦百姓,导致隋末农民大起义爆发。大业十二年(616)正月初五,农民起义的烈火燃烧到灵丘大地。翟松柏领导数万农民起义,成为当时北方地区声势浩大的一支农民起义力量。经过艰苦卓绝的战斗,在短短一年时间里,翟松柏率领的农民起义军拥有了灵丘和临近县域这块农民革命根据地,对隋朝封建势力构成了沉重的打击。随着隋末地方割据势力的膨胀,翟松柏领导的起义军最终被霸占晋北的割据武装头目刘武周吞并,灵丘被纳入唐高祖李渊的势力范围。大同各地又陷入地方割据的战乱之中,挑起这场割据战乱的是隋朝马邑郡鹰扬府校尉刘武周以及他的妹夫苑君璋等人。大业十三年(617)二月,刘武周等趁隋末天下大乱,带头煽动兵变,杀死马邑郡太守王仁恭并据守城池,占领了云内县及恒安镇,当地的男女老幼也都成了他们的兵丁。
作为军事要地,大同在隋唐五代时期发生过多起重大战事,在中国战争史上极具影响力。如隋仁寿元年(601)的恒安之战,是我国战争史上惨烈的战事之一。恒安一战,让众多隋朝将士尽显英雄本色。韩洪、刘隆、李药王、李景、赵仲卿及隋朝三军将士在恒安激发出的英雄气概,谱写了隋朝与突厥争战的壮阔篇章。雁门之围是隋唐史上著名的一场战事。隋大业十一年(615),在中原势力的通报和策动下,于大同西北定襄设帐并占据云内的突厥部落趁隋炀帝北巡之机率骑南下,对隋炀帝一行发动了突然袭击。雁门之围的影响,加速了隋朝灭亡。突厥改变了对中原王朝的畏惧心理,占据了隋朝北方少数的牧区军马来源,干预中原内战。
本次读书会圆满结束,期待下次活动的开展。
(文/2301何思彤)
春秋读书会佛教史组举办2024年下半年第五次读书活动
2024年11月10日15:30,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春秋读书会佛教史组在杨学勇老师的带领下于3101教室开展了2024年下半年第五次读书活动。本次读书会杨老师带领大家阅读的书籍内容是《续高僧传》卷第十三,主要讲解了著名僧人释昙藏、释神迥、释僧凤等高僧的传记。
释昙藏,姓杨,出自弘农华阴,是一个清心寡欲、志向高远的高僧。他的家世显赫,年少时被认为寿命较短,因此父母为他安排了婚事,但他并非出于情愿,感到被逼迫后便逃离家乡,隐居山泽。路途中,他遇到了一位貌黑、驱二牛的老人,问其是否可以宿留,老人指引他前往西行的寺庙,他便在该寺剃发出家。昙藏之后前往各地求法,特别是在山东、京城等地,广泛听闻佛经,最终成为道俗推崇的领袖人物。他曾参与大唐时期的翻译经书工作,在修行上精进,受到帝王和百姓的敬仰,长期致力于佛教的传承与弘扬。在他的领导下,许多僧人得到了戒律的指导。他还创建了多个寺庙,其中包括普光寺等。他于贞观九年去世,享年六十九岁,朝廷为其举行了隆重的葬礼,并立塔纪念。
释神迥,姓田,出自冯翊临晋,年少时便显露出过人的智慧和悟性,早早出家修行。他博览群书,广泛学习佛法,尤其精通《大衍》之学,并撰写了大量的经文注解。尽管他博学多才,但他为人低调,不拘于名利,崇尚清净的修行生活。他常年在山林间修行,偶尔回到京城,游历四方,讲解佛理,并与儒家学者辩论交流,颇有影响。神迥的学术成就和修行深度使得他在当时的佛教界拥有崇高地位,尤其在他讲解《大衍》和其他经典时,成为许多学者的引导者。他曾受帝王召见,并且在大业年间被招入禅定,后又被请入鸿胪府,推广佛教理论。神迥最终去世,时年六十五岁,逝世后弟子为他修建了塔庙,纪念他的德行与学识。
这几位高僧在佛教史上都有着极高的地位,分别代表了不同的佛教修行方式和学术风范。他们都为佛教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并在各自的时代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本次读书会圆满完成,非常期待下一次的活动。
(文/2303张仪薇)
春秋读书会东亚组举办2024年下半年第四次读书活动
2024年11月10日19:00,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春秋读书会东亚组在郭小鹏老师的带领下于5103教室开展了2024年下半年第四次读书活动。本次读书会主要阅读了《日本史》町人文化部分,并探讨中、日两国近代化差异背后的深层次原因。
会议伊始,郭老师与同学们一起回顾了武士阶层的知识点。武士阶层在日本是独特的存在,有着自己的道德准则——武士道。武士可以与西欧的封建骑士相比较,都属于末流封建贵族。
在阅读町人文化这部分时,郭老师指出,町人主要由城市工商业者构成,在其居住区中有自己的艺术和娱乐。町人文化属于资产阶级性质,主要目的是追求人性和享乐。此外,日本的町人拥有“忠诚”和“节约”等道德准则和理想追求,发展出“心学”。郭老师从日西比较的角度出发,分析得出町人文化和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很相似的结论。
之后,郭老师向我们介绍了刘金才先生的《町人伦理思想研究——日本近代化动因新论》。这本书由周一良先生作序,提到了由于传统史学研究教条化,不足以解释明治维新的性质,而本书则揭示了町人阶级及其价值理论在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历史地位及作用,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日本社会变迁及近代化动因。本书序对中国的晋商、徽商与日本的町人阶级做了对比分析,指出中国商人比例不及日本町人阶级,身份可以流动,且没有形成商人伦理思想,这主要是由两国国情的差异造成的。
阅读文本后,郭老师与同学们就中日两国近代化差异的原因进行了深入探讨。同学们积极发言,郭老师一一做了点评,并对本次读书会内容做了简要总结。郭老师指出,町人阶级与伦理属于社会史的研究范畴。他建议同学们在今后读书时可以多关注社会史方面的相关内容,以开拓视野。
本次读书会圆满结束,期待下一次读书会的举行。
(文/2305郝帅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