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学院概况师资队伍人才培养教学工作科学研究实践与创新学术杂志党建工作学团工作就业创业院友之家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实践与创新>>春秋读书会>>正文
   

春秋读书会各读书小组举办2024年下半年第四次读书活动

2024年10月06日 09:11  点击:[]

春秋读书会仪式文化小组举办2024年下半年第一次读书活动

2024年9月22日09:30,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学院仪式文化小组在王俊娜老师的带领下于一号楼教师工作间开展了2024下半年第一次读书活动。本次活动旨在总结假期学习成果,并制定新学期的学习计划。

读书会伊始,同学们进行了假期学习情况的汇报,包括阅读的相关书目、英语学习进度等等。基于大家的反馈,针对同学们的不同情况,王老师进行了细致的分析,不仅指出了每位同学的优势与不足,还针对性地提出了改进建议,并协助大家制定了切实可行的下一步学习计划。王老师还关心了同学们的综测排名情况,鼓励大家正视自己的位置,设定合理目标。同学们积极互动,踊跃发言,纷纷向老师提出自己在学习上遇到的困惑与挑战,寻求有效的提升策略。王老师一一给予了详尽的解答与指导,并倡导大家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向优秀同学看齐。

王老师结合自己的学术与职业经历,与同学们分享了参与各类教师技能大赛的重要性与益处,鼓励同学们勇于尝试,通过实战积累经验,提升自我;并在后续邀请学姐进行相应的经验分析与技能指导,为同学们提供更多实用的建议与技巧。之后老师给同学们分发了试题,帮助大家巩固和深化英语知识,提升语言应用能力。

在本次活动的最后老师进行了简单的总结,提醒同学们要保持目标感继续努力。期待下一次的活动!

(文/2305崔艺巾)


春秋读书会山西民间信仰研究小组举办2024年下半年第二次读书活动

2024年9月28日09:30,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春秋读书会山西民间信仰研究小组在刘宝峰老师的带领下于教师工作间(一)开展了2024年下半年第二次读书活动。本次读书会主要探讨了《百喻经》中《认人为兄喻》《山羌偷官库衣喻》《叹父德行喻》《三重楼喻》《婆罗门杀子喻》《煮黑石蜜浆喻》《说人喜瞋喻》六则寓言故事。

读书会伊始,刘老师从《认人为兄喻》开始,让读书会成员依次进行逐篇诵读、翻译并说明自己通过发掘文本领悟到的深意。六位同学依次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在每位同学发言后,刘老师讲解了一些重点名词。其多为佛教义理,如“法相”(指事物的真实本质或形态)、“三宝”(佛、法、僧,即佛教的三大依靠)、“三果”(声闻乘修行者所证得的三种果位: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等。老师既肯定了同学们的努力和思考,也指出了普遍存在的问题,主要是逐字僵硬翻译和重点名词解释不到位的情况,并对问题进行指正。同学们受益匪浅。

在活动的最后,刘老师希望读书会成员们通过多阅读课外书籍,提高自己识字、读音、翻译的能力,以及通过阅读简单的材料去挖掘其背后的深层次含义。

期待下一次的活动。

(文/2301裴婧彤)


春秋读书会国史大纲组举办2024年下半年第三次读书活动

2024年9月28日15:00,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春秋读书会国史大纲组在张焕君老师的带领下于腾讯会议开展了2024年下半年第三次读书活动。在本次读书会上,张老师带领同学们阅读了《国史大纲》第一章的第二、三、四节。

读书会伊始,张老师对“华夏”进行了解释:考古上认为“华”与华山有关,“华”通“花”,所以“华”最开始是指一种花。苏秉琦先生等人从陶器上发现玫瑰花图案,认为“华”是指玫瑰花,是一种氏族的图腾。“夏”是指夏朝或夏族。

钱穆先生对于夏朝的存在持肯定态度。他认为,我们不能因为缺乏直接的证据而否认夏朝的存在。经考证,夏朝的活动范围在以临汾、西安、洛阳为顶点的三角范围内,这一范围也大致是现在我们考古学上认定的最早的中国。所以我们既不能过分地疑古,也不能过分地信古,而是要择其中。

在第二节中原华夏文化之发祥中,钱穆先生提到“托古改制”一词,即后人会根据现实需要把之前的历史进行加工。比如禅让制,由于当时没有文字记载,很多历史是口耳相传,所以并不是完整的系统。而儒家在国家治理方面的学术理念为贤人政治。为了让这一理论有历史依托,于是就把贤人政治与舜传位给禹这一事件结合起来,成为禅让制,为贤人政治这一理论提供了现实支撑且具有说服力。钱穆先生认为,史书中记载的夏朝设九官,已经有了相当完备的政治机构,但是秦汉时期三公九卿制才慢慢发展出来,这是不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所以我们可以推测夏朝的九官也是战国时期儒家托古改制而来的。

根据考古发现,新石器时代的一些墓葬中出土的陶器风格与尧部落相似,一些考古学家推断认为尧部落过着逐水草而居、半农半牧的生活。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在很多地方会发现类似的文化遗迹。

另外,钱穆先生还运用民族学的材料来推论上古时期的事情,证明了夏族的活动区域是以嵩山为中心,后来又向东、向北迁移,进入现在的山西南部、河南东部、山东的西南部和河北。

第三节主要讲的是夏代的世系传了十七君、十四代,共四百七十余年。钱穆先生非常严谨地用“不必不可信”来说明夏朝的存在,并参考《史记》《三统历》《竹书纪年》以及孟子所说的话来论证夏代世系的真实性。

第四节中,钱穆先生讲了禹征三苗和禹、启与有扈氏的战争,并考证了夏族在地域上的扩张过程。钱穆先生先对三苗和有扈氏的位置进行考证,然后结合地图说明夏族向西、向东、向东北等多个方向扩张的过程。此外,钱穆先生对于夏商的称呼也值得关注。夏商如果称之为朝代,则默认其是国家,但是当时夏商的国家机构还是比较简陋的,并不完全具备国家的条件。但如果称之为部落,又觉得夏商已经超越了部落的形态。所以钱穆先生以“族”称之。这里的“族”不同于现在民族的概念,我们需要注意区分。

期待下一次读书会的开展!

(文/2301马筠芊)


春秋读书会明史组举办2024年下半年第二次读书活动

2024年9月28日18:30,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春秋读书会明史组在张祥明老师的带领下于3107教室开展了2024年下半年第二次读书活动。

在本次读书会上,张老师继续上节课的内容为我们讲解了《玉堂丛语》中“方正”这一章的内容,聚焦于明代几位杰出官员的事迹,包括章懋、李贤、朱希周、罗玘、杨守陈、王鏊、刘大夏、谢迁、王华以及陆深等人,通过他们的事迹展现了明代官员的方正之风与高尚品德。这让我们对明代政治史的研究有了新的认识。

明孝宗时期,兵部尚书刘大夏性格和蔼,但是对待缺乏才能的官员却一裁以法,展现了他刚正不阿的一面。更令人钦佩的是,刘大夏对于奉承之态持有鲜明的反感态度,既不因他人的曲意逢迎而心生欢喜,也不因他人的不谄媚而心生怒意,这无疑是他为官正直、清廉奉公的生动写照。王华才识宏达,正值刘瑾掌权,士大夫都争相附和,唯独王华不往。到了南京,刘瑾又派人说王华的好话,不久王华得到重用,但王华没有去道谢。这种不随波逐流、不趋炎附势的高尚品质,再次证明了他作为官员的正直与坚定。

张老师不仅限于书本内容,还为我们扩展了相关知识点,特别提到了《明史》中记载人名的一种独特方式——通常采用姓氏与谥号或籍贯相结合的方式,如“张文忠”可能指代张居正或张璁,这样的叙述方式既体现了对人物的尊重,也便于后人识别与记忆。此外,张老师还细致讲解了古代官场中的“恩荫”制度,详细阐述了恩荫的含义及其具体实施方式。恩荫作为一种封建社会的特权制度,允许官员的子孙后代在无需经过科举考试的情况下,直接获得官职或享受一定的政治待遇,这既是对官员功绩的一种奖赏,也反映了当时社会阶层流动的局限性。

本次读书会圆满结束,期待下一次读书会的举行。

(文/2304赵景元)

春秋读书会军事智慧读书小组举办2024下半年第一次读书活动

2024年9月28日18:30,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春秋读书会军事智慧读书组在张明老师的带领下于1号教学楼会议室开展了2024下半年第一次读书活动。本次活动主要围绕小组同学做自我介绍、汇报近期读书情况以及老师点评三个方面进行。

会议伊始,张老师重点强调了阅读方法。他鼓励同学们要博览群书,带着问题去阅读,要具有问题意识;要充分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站在国家的高度去阅读。在学习历史学科时,要重点把握它的主线。而军事史的主线就是谋略、战略战术。此外,张老师还向同学们推荐了《毛泽东军事文集》《毛泽东年谱》进行阅读。

张老师谈到,成吉思汗是一位卓越的军事家,身上具有很多卓越的战略思想。这些战略思想大都为后来的毛主席继承并总结,并在解放战争时期展现的淋漓尽致。张老师重点分析了成吉思汗的大外围战略,以及在此基础上直击敌军要害的战法。当时成吉思汗在伐金战役时,便是先扫清金国外围城市,接着直击金朝战略中枢,最终取得了重大战果。后来毛主席在平津战役时也是采取这种战法,先扫清外围,对北平围而不打,最终顺利取得了北平的和平解放。张老师为同学们具体列举了一些军事史上的典型战例,来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军事智慧。此外,张老师还与同学们分析了宋太宗攻打幽州失败的原因,指出当时三路大军协同作战,对幽州方向发起进攻,但是没有进行阻击与防守,在敌军援军大批赶到时,陷入腹背受敌的困境。

会上郝帅帅同学对蒙哥强攻钓鱼台没有采取围而不打的战术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张老师指出,是因为其实践经验没有上升到理论自觉,这反映了蒙古军战略还不成熟。

在这一次读书会上,同学们积极与张老师进行交流,张老师一一为同学们耐心解答,极大地丰富了同学们的知识,每位同学们都收获满满,不虚此行。

本次读书会圆满结束,期待下一次读书会的举行。

(文/2305郝帅帅)


春秋读书会冷战组举行2024年下半年第二次读书活动

2024年9月28日20:00,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春秋读书会冷战组在刘长新老师的带领下于线上开展了2024年下半年第二次读书活动。本次读书活动展开学习了《毛泽东·斯大林与朝鲜战争》的第一章《重温远东梦——苏联的远东政策与中苏同盟的起源》。

战后的几年之内,国际形势和世界格局发生了根本变化,斯大林的对外政策和战略目标据此也有所变化。总的来说,战后苏联的对外政策共有三个层次:和平共处——世界革命——国家安全利益。这样的战略目标体系是苏联对华政策和对朝政策的出发点之一,也是影响中苏同盟形成的重要原因。

在战后形成的雅尔塔体系中,苏联获得了大量领土和势力范围,满足了俄罗斯传统以空间换时间的国家战略需求。因此,为了维护自身的既得利益,苏联在战后初期积极地寻求与西方国家之间的和平共处。不过,在斯大林看来,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始终肩负着通过世界革命推翻资本主义世界的使命。因此和平共处只是暂时的、局部的,它始终为世界革命所服务。但归根结底,斯大林一贯秉持着将苏联的国家利益置于其对外战略最高点的方针,因为他认为苏联的利益就是社会主义的利益,就代表了人类的最高利益。正是围绕这一基本内容,斯大林的对外政策经历了有限扩张到两大集团对立的变化过程。

本次读书会顺利结束,期待下一次的见面。

(文/2201闫雯暄)


山西师范大学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小店区太榆路339号    电话:0351-2051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