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学院概况师资队伍人才培养教学工作科学研究实践与创新学术杂志党建工作学团工作就业创业院友之家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实践与创新>>春秋读书会>>正文
   

春秋读书会各读书小组举办2024年上半年第二次读书活动

2024年03月21日 16:33  点击:[]

春秋读书会冷战组举办2024年上半年第二次读书活动

2024年3月16日16:30,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春秋读书会冷战组在刘长新老师的带领下于线上开展了2024年上半年第二次读书活动。本次读书活动学习了《历史三调:作为事件、经历和神话的义和团》的第七章:新文化运动与义和团。

20世纪初,面对中国的几次救亡图存运动的失败,一批先进知识分子发起了以“民主”“科学”为核心的新文化运动。他们认为所有的社会痼疾都来源于中国的传统文化,其基本目标之一便是重塑中国社会。义和团运动处于世纪之交,社会影响巨大而又具有鲜明的封建迷信色彩,使得知识分子们将其看作封建文化的代表并予以严厉的批判。

1918年秋陈独秀在当时最有影响的杂志《新青年》上发表了一篇文章。在文章中,陈独秀阐述了形成义和团的五个因素——佛教、道教、孔教、戏曲文化和守旧者,而这些归根结底都源于中国传统社会普遍的迷信、蒙昧、保守思想;并且提出了警告:一战后的中国社会仍然存在这样的现象,极有可能再次引发“义和团”。在鲁迅与陈铁生关于“打拳与义和团”的争论之中,可以看出鲁迅也认为导致“义和团”的非理性因子仍然存在于中国社会之中,“义和团”并非已经成为过去的、不会再次发生的历史事件。为了达成新文化运动的革新中国文化的目标,新文化健将们不可避免地将“义和团”染上神话的色彩,这反映了新文化运动对于传统文化绝对否定,以及精英阶层远离大众文化的弱点。

本次读书会圆满结束,期待下一次的见面!

(文/2201郝亚彬)

春秋读书会明史组举办2024年上半年第二次读书活动

2024年3月16日18:30,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春秋读书会明史组在张祥明老师的带领下于5101教室开展了2024年上半年第二次读书活动。

本次活动的阅读内容主要聚焦于《明史·王国光传》以及《玉堂丛语》。在今天的读书会上,张老师主要为同学们解读了以下内容:王国光的生平经历以及他所推行的田赋征收改革。此外,老师还介绍了王云凤、徐溥等直言不讳的历史人物的事迹。

《明史》卷二百二十五载:“王国光,字汝观,乃阳城人,于嘉靖二十三年登进士第。其人明察秋毫,善断疑案,邻邑有疑狱皆来质询,一经审讯,案情立明。隆庆四年,国光升任户部尚书。神宗即位时,簿牒冗杂,自州县至部,涉及缮书、输解、交纳等诸般费用,公私皆受其累。自孝宗以来,因署地狭窄,仅郎中一人办理公务,员外、主事等官每日仅赴署一次。郎中一人之力难支,遂委之吏胥,弊端愈显。九边军饷匮乏,岁出及屯田、监课旧账无从稽考,明代中后期之腐败由此可见。万历年间,府州县官忽视夏税秋粮之存留,一旦兵荒,即留京储,发内帑。”在此背景下,王国光力主粮税改革,奏请天下抚按官督责所司详报出入;通州候伺艰难,国光遣户部侍郎专司其事,名之曰坐粮听;又请归并天下钱粮之散隶诸司,明确责任,“畿辅府州县归福建司,南畿归四川司,盐课归山东司……”

王云凤在担任祠部侍郎期间,曾上书请求斩杀宦官李广,李广因此怀恨在心。恰逢皇帝自泰壇返回,李广诬陷王云凤在皇帝车驾后骑马,意图不轨。宦官们纷纷支持李广,向皇帝进言,要求严惩王云凤。然而,徐溥站出来为王云凤辩护道:“余闻天子驾后,从千乘万骑,未闻罪乘马者,尔辈欲借此快忿,外廷宁无抗辩者邪?”意为我听说天子车驾后,跟随的是千乘万骑,从未听说要惩罚其中的乘马者。你们是想借此发泄私愤吗?难道朝廷之外就没有敢于为正义发声的人吗?因此,王云凤的刑罚得以减轻,最终被调往陕州。

本次读书会圆满结束,期待下一次读书会的举行。

(文/2204郭意想星)

ef1929cd01e4e280ffbfe49ca2ad864

春秋读书会国史大纲组举办2024年上半年第一次读书活动

2024年3月17日10:00,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春秋读书会国史大纲组在张焕君老师的带领下于线上开展了2024年上半年第二次读书活动。

本次读书活动,小组成员在张老师的引领下,阅读了《国史大纲》的引论部分的前两节。“引论”部分包含了作者的写作意图、写作方法、选题缘由和写作目的。面对相同的历史事件,不同的学者因其历史观的不同,也会呈现出不同的解读。历史往往会包含有两部分:历史事实是指实际发生的事件,而关于历史事实的解释则是作者对这些事件的理解和诠释,这与其个人经历、时代环境以及知识结构等因素密不可分。因此钱穆先生在本书开篇解释为何在抗战这一特殊时期选择这一主题,在宣传爱国情怀提升国民历史自信的同时,保持历史研究的客观性和准确性。而我们如今阅读“引论”也能够对钱穆先生笔下的历史有全面客观的了解。

第一节开篇钱穆先生论述“中国乃世界上历史最完备之国家”,并提出中国历史有三特点:“悠久”“无间断”和“详密”。随后指出“历史材料”浩如烟海,“历史知识”固当知旧并与时俱新,时人应纵览民族历史以寻觅良方,了解国家变迁以孕育温情。这与前文提到的“四条信念”之第一条相互呼应。

第二节钱穆先生提出了三个流派——传统派、革新派和科学派,并分别对他们的观点进行了阐述。传统派主张记诵,即通过学习传统文化来培养国民素质;革新派则提倡史学与现实相结合,力求把握全史;而科学派则主张利用科学方法整理国故,以期改善现实。三者各有利弊。在阅读过程中,张老师举出民国时期部分学者与三种流派的对应关系,以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书中的内容;并指出,钱穆先生对民国学术史的批判,需要我们了解过后,再结合当时学界的实际情况进行客观地判断。

至此,本次读书会圆满结束。期待下一次活动。

(文/2205刘妍玮)

4d027e322707c82357f141a043c8e65

春秋读书会东亚组举办2024年上半年第二次读书活动

2024年3月17日10:30,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春秋读书会东亚组在郭小鹏老师的带领下于线上开展了2024年上半年第二次读书活动。老师带领大家回顾了上次读书会的内容,并鼓励大家积极提出问题。老师在点评并指导了大家的写作后,开始了本次读书会的学习。

本次读书会的内容是《日本史》的第七章封建时代中的“足利霸权”一节。足利氏控制的室町幕府处于中世和近世的过渡时期,具有不稳定的特征。老师为我们详细地讲述了足利霸权出现的背景:镰仓幕府行至后期已经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像足利这样的家族便逐渐兴起。老师在此重点强调了这些新兴势力的守护身份,他们本是将军的下属,现在却与将军区保持着微妙的平衡。

14世纪的日本政治和社会问题非常紧张。北条氏控制的镰仓幕府倒台,京都的后醍醐天皇乘机实施建武中兴,但很快失败,被足利氏赶出京都,进入南北朝时代。足利尊氏拥立北朝天皇,并建立起了自己的新幕府,使得自身地位合法化。在此之后,天皇位置之间发生的争夺战争以及将军地位的提高,使得足利幕府获得了许多政府大权,皇族和公家都只成为了礼仪性质的存在。足利幕府依靠联盟不断增强自身势力,直至足利义满时期,他以绝对霸主的身份统治全国,足利家族的霸权达到了空前绝后的程度,但此后的足利将军却难以对全国实施有效的控制。总而言之,足利幕府采取了一种强大军事家族的不稳定联盟的形式,而将军在这个联盟里往往只享有不稳定的卓越地位。

在本次读书会中,同学们认真思考,提出疑问,老师也为同学们解答了诸多疑惑。本次读书会圆满结束,期待下次读书会的开展。

(文/2201石雨竹)

春秋读书会古希腊组举办2024年上半年第二次读书活动

2024年3月17日16:00,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春秋读书会古希腊组在王志超老师的带领下于教师工作间开展了2024年上半年第二次读书活动。

本次阅读的篇目是《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的“初战西西里”一节。王老师指出,“因为秋季需要收获,冬季又过于寒冷,所以雅典人作战多在春夏两季”。雅典派遣间谍定计引诱叙拉古人出城,叙拉古人的重骑兵方阵作战缺少优势,因此被雅典人击败。随后雅典和叙拉古都在争取西西里岛其他盟邦的支持,双方在卡玛里那的公民大会上分别发言。赫尔墨克拉底认为雅典人“为的是变波斯人奴役希腊人为自己奴役希腊人”,用唇亡齿寒的道理告诫卡玛里那人;而雅典的游弗木斯则认为雅典维系帝国是为了与斯巴达人对抗,且叙拉古也有奴役卡玛里那的想法,而卡玛里那人选择了中立。双方积极备战时,修昔底德还记载了叙拉古人、科林斯人和阿尔喀比亚德劝说斯巴达人的事件以及阿尔喀比亚德劝说斯巴达人的发言:先是打消对方的怀疑,再批判雅典的民主制是“显然的愚蠢东西”;并陈述了雅典人远征西西里的战略目标——分别攻占西西里、意大利、迦太基、伯罗奔尼撒乃至整个希腊。斯巴达人果断选择出兵支持西西里。

接着是“叙拉古围攻战”。王老师结合地图进行讲解:雅典人试图攻占厄庇波莱高地,修筑城墙围困叙拉古人。而叙拉古人的反包围墙化解了危机。古利普斯的支援则实质性的改变了西西里的战局,拯救了叙拉古人。尼基阿斯夸大困难想要撤兵,但雅典城邦新一代的公民却派兵增援。

期待下一次活动。

(文/2204宋春雨)

春秋读书会佛教史组举办2024年上半年第一次读书活动

2024年3月17日19:30,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春秋读书会佛教史组在杨学勇老师的带领下于线上开展了2024年上半年第一次读书活动。

本次读书会杨老师带领大家阅读的书籍是《续高僧传》。《续高僧传》,或称《唐高僧传》,共三十卷,又说四十卷,由唐释道宣撰。作者道宣早年即有志于僧传的著述。他以为慧皎《高僧传》中记载梁代的高僧过少,而需要作补辑的工作,于是经过相当一段时期的资料收集,写成了《续高僧传》三十卷。内容从梁代初叶开始,到唐贞观十九年(645)止,一百四十四年的时间,共写正传三百三十一人,附见一百六十人,即于贞观十九年完成。

本次读书会老师主要详细讲解了译经篇中的唐代僧人慧净。其真俗姓房,系隋国子博士徽远之猷子,家世儒宗。唐道宣《续高僧传》卷三中说他“年在弱岁,早习丘坟,便晓文颂,荣冠阎里”。年十四出家,志业弘远,他“日颂八千余言,总持词义,罕有其比”。他学《大智度论》及诸经部,神采孤拔,见闻惊异。曾从志念学《杂集》、《婆沙》,嘉声远布,学徒钦属。隋开皇末年至帝都,“屡析重关,更驰名誉”。大业初,因访古而至槐里,值始平令杨宏集诸道俗于智藏寺,欲令道士先开道经。净知后,不以为然。他说:“宾主之礼,自有常伦,其犹冠履不可颠倒,岂于佛寺而令道士先为主乎”?他这一问,杨宏只得立即改正,以僧为主。

唐贞观二年,慧净参与译经事业,笔受《大庄严论》,词旨深妙,曲尽梵言。并著《疏》三十卷,义冠古今。因之,被波颇三藏誉之为“东方菩萨”。贞观十三年,被任命为永光寺主兼纪国寺上座。贞观十九年,玄奘由印度回国,组织译场,诏令会净参与其事,慧净以病辞未就。同年卒,世寿六十有八。

在读书会的最后,同学们对本次活动所学内容进行了充分的思考和讨论。每位成员积极参与,充分发挥了互相学习和分享的精神,为读书会活动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本次读书会活动圆满完成,期待下一次的活动!

(文/2206甄磊)

1f6364261e61685204e2193c1f90bb1

山西师范大学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小店区太榆路339号    电话:0351-2051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