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读书会东亚组举办2020年上半年第四次读书活动
2020年5月16日15:00,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春秋读书会东亚组在郭小鹏老师的带领下开展了本学期第四次线上读书会活动,继续阅读《菊与刀》一书。
此次郭老师带领我们阅读《菊与刀》第二章:战争中的日本人。正如书名中的“刀”一般,一个国家需要一种文化去支撑,而深陷战争泥潭中的人需要一种信念或信条去支撑他们得以继续。支撑日本国家发展的,是“刀”中所蕴含的文化,即武家文化,这种文化使得他们有一种为了日本帝国前行的使命感,去支撑战争。而这一章,便是叙述日本人的一种战争文化,作者对战争文化中动员方式、局部失利的安抚、阵亡与投降三个部分分别进行解读。
首先,对于战争开始之前的动员方式来说,他们自然而然地认为这场战争没有什么错误,反而是为了帮助其他国家,将落后国家改造成如同先进成自己国家般一样,这种战争动员无疑吸引了很多人。其次便是局部失利的安抚,胜败乃兵家常事,战争的失利容易影响整个军队的士气,战争中的日本人依靠那把“刀”,衍生出他们心中的一种对于天皇的忠诚、一种内在的精神去让他们无视一切差距勇往直前,这种精神与中国的思维模式类似,如“阿Q精神”一般,利用精神上的胜利去试图完成所有,在理性思考的美国人眼中,这种思维方式显得是一种荒诞奇谈,作者身为一位美国人,在书中的描写中,无不透露出思维之间的对比、碰撞。最后,在阵亡与投降部分中,日本军人认为自己的荣誉便是战斗到死,伤员的照料不足以及撤退时将伤病员全部枪杀便是他们对于该信条的理解。总的来说,战争中的日本人,依靠着对于天皇的忠诚以及武士精神,就是这种内核的战争文化,支撑起日本进行战争的外在,使得日本人在战争中做出一些让人觉得惊讶的行为举止,同时透过战争文化也能看出日本人的一种思维传统。
在郭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得以深入浅出地了解战争中的日本人是怎样一种思维模式,在一些思维模式难以理解的地方,老师进行点拨,使得理解起来更加轻松,更加深刻地了解日本人中所存在的民族性以及他们的信仰。关于日本当中存在的一些文化问题,还有很多方面还是我们有待了解,需要我们继续精读《菊与刀》才能有所了解。
期待下一次读书活动!
(文/1803侯瑞阳)
春秋读书会国史大纲组举办2020年上半年第四次读书活动
2020年5月16日15:00,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春秋读书会国史大纲组在张焕君老师的带领下于线上通过微信的方式开展了2020年上半年第四次读书活动。
这次读书会我们主要阅读了钱穆《国史大纲》第三编秦汉之部第七章“大一统政府之创建”的第三节“第一次统一政府之出现及其覆灭”。
在本次读书活动中,首先老师指出这一节主要探讨的问题是郡县之制,以及如何实行大一统。之后老师讲述了本节的小字主要内容,钱穆先生认为之所以秦统一全国,既不是地形优势,也不是兵强马壮,而是形势所向。秦国的统治有两个层面上的结合,一个是贵族与平民,两者结合可以打通阶级的隔膜,而另一个是关中与山东,而这二者结合可以使用所有诸侯的人才。这里联系李斯的《谏逐客书》中所述,自从秦孝公变法以来,对山东人士的重用成就了秦国的强大。关于贵族与平民结合的统治结构,在战国时期著名的四公子,除了春申君外,其他都是诸侯皇室子弟,这是贵族统治的政权。在秦国,重臣多是东方平民,如李不韦、李斯,而始皇帝的儿子们地位形同匹夫,则成平民之态,这样的态势也与秦国实行郡县制有关。接下来老师引导大家思考秦统一的相关问题。赵国因武灵王胡服骑射政策,骑兵战斗力领先,如若没有之后的武灵王暴毙与长平之战,那一统六国的会不会是赵国?其实这种看法是片面于只看军事,说服力弱,据钱先生天下大势分析,我们可以从在使用外国人政策上的开放程度作为视角去寻找答案。在讨论中魏国与齐国成为主要探讨对象,魏国虽然可以称作“人才市场”,但是往往留不住人才,而齐国的稷下学宫所招揽的学术人士却基本没有让其在政治中发挥作用,同时也与秦国所需要的人才不一样。在大一统过程中,钱先生讲述大一统的措施,首先是废封建行郡县,他认为封建与郡县两政体之争论是当时最重要的大事。其次是如何建立并推行大一统,钱先生分了几个方面进行论述,除郡县之外,还有解除封建时代武装;建设首都,移民豪强;巡行天下,修建驰道。我们继续讨论了这些措施对大一统的意义。对于一个国家来说,首都是政治、军事、经济以及信仰的中心,往往首都就是一个国家的代表,而标志性建筑更有助于增强人们对国家的信仰,所以建设首都极为重要。而将东方12万豪族迁移到关中,不仅是经济补给与边疆开发,更在于政治上的考量,这样做加强了统治管理,削弱了反叛可能。措施中提到皇帝的巡行,秦始皇当时共有五次巡行,根据巡行的方向以及路线来看,我们得出结论,除第一次向西用意在于稳定北方匈奴,其他四次都是向东巡行,四个地区都有边陲之意,那么这四次的目的就在于震慑东方诸国,宣传天子威仪,增强凝聚力,再加上其他的配套措施,如一切顺利的话,应该是固若金汤,万世永享。钱先生综合以上认为秦代政治背后有一个高远的理想,是顺势而为的,也是进步的,这与毛泽东评价郭沫若的诗“百代皆行秦政制。焚坑事业待商量”有隐然相合之意。此观点的立足点在于都是大一统奠定了中华政治格局的基石,是宏观的考察,也是偏于政治的观察。在说制度中,钱先生提出“集议”之制,他认为这种制度与春秋贵族世卿相似,也是当时并非全是君权专制的体现。最后钱先生认为秦国二世而亡的原因在于滥用民力。秦国打破了商鞅变法以来的惯例,把秦国百姓和六国百姓一样对待,有苦役之实,但无军功之赏。但是如果不一视同仁的话,又何来的统一呢?但也许时间充裕的话秦国可以化解这些问题,可是秦过于躁进,最终因此亡国。
本次读书会收获了很多,也思考了很多,受益匪浅。
期待下一次活动!
(文/二校1901宫浩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