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4月8日下午,春秋读书会隋唐组在一号楼二楼办公室举办了本学期的第二次活动。在刘丽老师的引导下,大家继续阅读钱穆先生的《国史大纲》第三十一章,北宋初期关于中央新政权再建与积贫、积弱等现状与问题。
钱穆先生对宋朝的评价是“贫弱”。钱穆先生所处的时代正是四十年代,国家处于动荡之中,民族危亡之际;且中国传统史学注重政治史,处于那一时代的学者如钱穆先生自是有其强烈的民族愿望,有着大一统的情结。不同于钱穆先生的观点,西方学界对中国宋朝的评价极高。两者视角不同:钱穆先生从宋朝的政治史的角度予以评价;而西方学者则多重视其在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发展与成就。双方的观点自有一番道理,但都可使我们获益良多。
北宋为解决前朝藩镇割据问题、实际也是中央与地方的矛盾,从兵权入手,制定了一系列措施。然而,这一问题得以解决,又怎会仅是一朝之功呢?实际上,这一问题从唐中后期就已经开始着手解决了,并最终影响了宋朝的政策。例如,宋太祖杯酒释兵权后,节度使留京,而分派朝廷文臣出守地方州郡,这与唐朝中后期东南地区的节度使多为文官有异曲同工之妙。而对地方,也从吏治、兵权、财赋上加以约束,从而稳定宋朝的内政地方。
宋之积贫积弱,与“冗兵”有不可分割的关系。钱穆先生认为,宋由兵士拥戴而建立,但建国之后必须裁抑兵权。然而宋朝的情况特殊,宋建都于开封,为守卫无险可守、四战之地的帝都不得不设重兵保卫,为养如此之多的兵员,虽有运河供给,但负担也自然日益加重。军队日益增长的兵员数字和日益庞大的开销所造成的负担,已经严重影响了宋朝。宋朝不抑土地兼并,人口众多,兵制中为兵为终生制,但实际上,由于这些兵并没有复员一说,因此在老兵失去战斗力的十几二十年里,军中仍需养着这些士兵。然而,渐撤节度使、地方甚至边郡的官员不长久,使得北宋的兵马操练无法稳定持续,自然,军队的战斗力越加不如契丹,与西夏也是议和了事。连视为精锐的中央禁军都是“不合格”,自然也只有“宋竭国力养兵”、“未得一兵之用”的结果了。
钱穆先生不仅提及,积贫积弱的另一原因是“冗官”,还揭露了宋朝三条祖宗之法的内在联系。首条便是:收复北方失地;但是又不能让军人操持政权;失地难以收复又不能过于重用武将,那么便有了第三条家训:优待士大夫,以文制武。不得不说,钱穆先生对于这些事物的关联把握极准,从其中理出了一个因果之序,让人不由叹服。在对历史的研究与分析中,我们也需要学会细心发现与思考,前后事物的关联、同类事物的因果,有可能就藏在不起眼的地方,需要仔细对比、联想思考才能有所收获。
时间如白驹过隙,两个小时在不知不觉过去,活动接近了尾声,本学期的第一次活动圆满地结束了,期待同学们在下次活动中更加积极的参加和表现。(文/颜炅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