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4日晚7点到9点,春秋读书会隋唐组一号教学楼402举行了本学期第一次活动,此次参加读书活动的成员,除了上届成员外,还吸收了大一新血液,这使得学习氛围较以前更加活跃。
本次活动的重点在于阅读《国史大纲》关于安史之乱前后的民族关系问题,对此,刘丽老师提前推荐相关参考书给同学们,诸如两《唐书﹒安禄山传》、唐代笔记小说《安禄山事迹》、陈寅恪先生《唐代政治史述论稿》等。按照钱穆先生的观点,“安禄山的势力,是唐室用中国财富豢养的胡兵团。此种胡兵团,只朘吸了唐室的膏血,并没有受到唐室的教育”。限于该书体例,钱先生对此并未就此展开充分的论著,不过,陈寅恪先生的《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上篇中对此则有深入论证,两书相参,可以明白文化、种族与动乱间的必然联系。此外,郑学檬先生在其《汉唐经济史专题述论》对安史之乱的分析,提到“安禄山之所以能够纠集各族势力发动叛乱,这与唐王朝的内附部落安置政策有关”,如何正确处理民族关系,对今天颇有启发意义。
安史之乱后,中国内部发生剧变,唐朝内外形势随之剧变。民族关系曲折复杂,《国史大纲》对唐周边的回纥、吐蕃与唐的关系进行了梳理,得出“唐以后中国的外患,遂自西北渐渐转移到东北来”的结论。刘老师认为,若要进一步把握当时纷繁复杂的民族问题,弄清楚期间的内在逻辑,陈寅恪先生的《述论稿》下篇“外族盛衰之连环性及外患与内政之关系”有精妙细致的分析,有助于我们对该问题的深刻认识。关于民族问题的认识,刘老师再次强调了王明珂的《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的价值。
接下来,老师重点讲解了唐中叶以后的藩镇问题,就当前学术前沿研究动态作了简单的评述,并向同学们推荐了新书李碧妍女士的《危机与重构:唐帝国及其地方诸侯》。对于钱穆先生的民族观,刘老师要求大家注意其写作的特殊历史背景,对其中的观点,要坚持历史主义原则进行评价。
最后,刘老师耐心地解答了同学们的问题,本次活动圆满结束。(文/赵燕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