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月29日晚上七点到九点,唐代社会史小组在01402教室举行了本学期第五次活动。本次活动霍斌老师继续带领我们研读《太平广记—莺莺传》。
本次活动我们小组采用的方式是学生主讲,之后其余每位组员都要对主讲人整理的材料提出自己的疑问或者心得,最后由老师进行总结并提出改进意见。我们小组在本次活动中共同学习了《莺莺传》的前两个小部分。按照要求,我们将自己分配到的材料按照四方面进行整理,分别是:原文句读、词义解释、疑义考证、译文。
第一位讲解人是张雅文同学,她整理的主要是张生与崔莺莺初见之前的内容。大家表示收获比较大的是她对于《登徒子好色赋》、蒲州地理沿革、博陵崔氏的发展、中人的称法、唐代中堂的位置等方面的整理。尤其是张雅文对于唐德宗贞元年号用干支纪年和公元纪年做对比,让大一的同学学习到干支纪年、纪日的方式。针对张雅文的材料,霍老师首先肯定了她认真仔细的学习态度,以及在格式规范和核对原文献上所做出的努力。但也指出存在的三个问题:第一,繁简转换时出现错别字。第二,论证所引内容多为网上所得。第三,唐代的问题要用唐代史料来解决。这些问题也是以后整理材料的同学需要注意的问题。霍老师还推荐美国学者伊佩霞的著作《早期中华帝国的贵族家庭:博陵崔氏个案研究》。
第二位讲解人是赵燕丹同学,她整理是张生初会崔莺莺的内容。赵燕丹主要整理了红娘人物形象的改变;“玉人”所指为何;“既望”是十五还是十六;西厢的具体位置等问题。霍老师针对材料给赵燕丹布置了两份作业:第一,“既望”在《辞海》中解释为十六,但是在《莺莺传》中既望是指十五,这是为什么?一般认为朔为初一,望为十五,既望多指十五之后。老师的意见是:故事发生时间是在农历二月,是仅有29天的小月。那么唐代二月的望日是不是不是十五,而是十四?所以《莺莺传》中才会将二月的既望日指为十五。老师具体给出的方法是翻检《资治通鉴》唐代部分对于二月“望”日的记录,同时这也是对干支纪日的深入学习。第二,唐代“厢”的含义,西厢房是否就是西廊房,具体位置在哪里?
特别是一些同学发现,某些文学家在研究王实甫《西厢记》时,也讨论西厢的位置,但是他们却忘记了《西厢记》的母本是《莺莺传》,西厢应该以唐代住宅结构中的西厢去讨论,如果去讨论元明时期的西厢是舍本逐末。
当然,学习是一个积沙成塔的漫长历程,我们的改革也是刚刚起步,也在逐渐适应和尝试阶段,不可能一蹴而就。我们小组会继续坚持下去的,相信下次活动会更好。(文/李晨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