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读书会HGIS & DH兴趣小组举办2025年下半年第三次学习交流活动
2025年10月12日上午9:00,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春秋读书会HGIS & DH兴趣小组在王大宾老师的指导下于学院楼一楼地方文献资料室开展了2025年下半年第三次学习交流活动。
第一部分——ArgGIS的安装与数据的下载。ArgGIS10.8版本可在百度网盘中进行拷贝、压缩和下载。作图的一般数据来源可以从地理空间数据云和全国地理信息资源目录服务系统等上进行合法下使用载。
第二部分——简单高程图的制作。新建ArcMap文件,在地图文档属性中勾选存储数据源相对路径名。右击打开图层属性,设置坐标系。检查图层数据:波段为1,像素深度为16位。查看图像类数据类型(如矢量数据或栅格数据),以栅格数据为例进行栅格数据的处理。在“搜索”中搜索栅格数据集(工具集),点击“镶嵌”,拖入目标栅格,可根据需求修改名称,在“镶嵌至新栅格”中选择输出位置,修改像素类型(16BIT)、波段(1),须与图层数据一致,点击“确定”,移除无用图层,此时图层已成为一个整体。搜索“掩膜工具”,点击“按掩膜提取”,输入栅格,重新命名(以便之后查找),移除原图层,高程图即制作完成。按需求修改图层属性(如边界、颜色等),可以在“栅格表面”中调整“山体阴影”,对其进行3D处理(模拟的图层置于下方,调整透明度、对比度、亮度等)。修改数据框属性(运用经纬度时一般“显示”选择“十进制度”),选择坐标系(一般选择Gauss Kruger投影坐标系、Xian 1980 GK Zone 19),添加经纬网(可在“数据框属性”中或工具栏调整大小)、比例尺、指北针等地图基本要素,右击进行“组合”、“对齐”,导出即可。
在王老师的悉心指导下,我们对ArcGIS的基础有了更扎实的认识。
本次学习活动圆满结束,期待下一次活动的举行!
(文/2306 杨晶晶)

春秋读书会山西通史组举办2025年下半年第三次读书活动
2025年10月12日14:00,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春秋读书会山西通史组在李子君老师的带领下于学院楼资料室开展了2025年下半年第三次读书活动。本次读书会是基于《山西通史(抗日战争)》一书为主的线下研读活动,主要讨论了山西抗日战争的再发展与胜利。
首先,李老师向我们简单介绍了百团大战是一场声势浩大的交通总破击战。山西抗战的百团大战之后,敌前与敌后战场进入艰难相持与反复争夺阶段,日军对山西各抗日根据地发动更加残酷的大规模“扫荡”,实行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面对疯狂进攻,八路军将士和根据地人民以血战到底的决心,看展艰苦卓绝的反“扫荡”斗争,成为敌后战场坚持到底的中坚力量。地方武装和民兵积极配合主力部队,形成了“全民皆兵、全民参战”的宏伟局面。1944-1945年,山西各根据地军民发起战略反攻,连续攻克日伪据点,解放大批城镇,收复失地。1945年8月,山西抗日根据地的反攻取得最终胜利,为全国抗战画上圆满的句号。
同时,李老师在研读时同我们分享了她在阅读时的两个思考:日军在华北占领区为什么能如此系统完整的实施“治安强化运动”?“大东亚共荣圈”是否是日本向大英帝国的殖民政策学习?最重要的,李老师同我们纠正了书中的一个错误,八年抗战应当改为十四年抗战。
最后,我们了解到山西抗战解放区的建设以晋察冀、晋绥、晋冀豫三大抗日根据地为核心,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敌后抗战重要阵地。这些根据地不仅在军事上有效牵制和打击了日伪军,还在政权、经济、文化等方面展开了系统性建设,为全国抗战胜利和后续解放区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在政权建设方面,实行“三三制”原则,巩固和发展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军事建设方面,发展“三位一体”的武装体系,开展游击战;在经济建设方面,普遍实行减租减息政策,开展大生产运动,发行抗日货币,既打破了日伪的经济封锁,也为根据地经济稳定和发展提供了保障;在文化建设方面,创办抗战报纸杂志以及进行文学创作;在党的建设和干部培养方面,培养和扩大党员、干部力量,调整党组织结构。山西抗战解放区的建设,不仅有力支撑了敌后持久抗战,更为全国抗战胜利和后续解放战争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本次读书会中,李老师与我们进行了深入交流,本次读书会圆满结束,期待下次读书会的发展!
(文/2405 曹钰梅)

春秋读书会资治通鉴组举办2025年下半年第一次读书活动
2025年10月12日15:00,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春秋读书会资治通鉴组在霍斌老师的带领下于学院楼会议室开展了2025年上半年第一次读书活动。
本次读书会阅读《资治通鉴》卷一九三中唐太宗贞观二年的部分记事。在霍老师的深度解读下,同学们从君臣对话与朝政评述中,不仅了解到史实内容,还品味出文字记录背后的政治管理经验、人性的复杂,以及用人用权时所讲究的权变与平衡。
通过研读胡三省为“复其官荫”所作注文——“唐制,凡用荫,一品,子正七品上;二品,子正七品下……孙降子一等,曾孙降孙一等,赠官降正官一等,死事者与正官同。”霍老师系统梳理了唐代的门荫制度,明确其为当时选官的核心途径,科举取士在官员构成中占比甚微。针对王珪劝谏太宗处置庐江王瑗旧姬一事,霍老师对比史料差异:两《唐书》皆载“帝虽不出此美人而甚重其言”,《资治通鉴》则记“上悦,即出之,还其亲族。”其核心原因在于《资治通鉴》作为帝王鉴戒教科书,需塑造太宗“从谏如流”的完美君主形象,通过强化“即出之”的果决,为后世帝王树立执政典范。还深入剖析了魏征、王珪“犯颜苦谏”的深层逻辑:二人原本是隐太子李建成的属官,玄武门之变后被太宗启用。太宗任用政敌旧部,以此彰显宽宏胸襟,巩固政权合法性。而魏征、王珪深谙政治生存法则——越直言进谏,越能凸显太宗“纳谏”的政治姿态,自身也越能得到器重。这一互动揭示了太宗“纳谏”背后的权力平衡术。
此次读书会收获颇多,了解到历史不仅是对往事的记录,也是对于往事的解读,期待下一次读书活动!
(文/2401 赵宸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