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学院概况师资队伍人才培养教学工作科学研究实践与创新学术杂志党建工作学团工作就业创业院友之家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实践与创新>>春秋读书会>>正文
   

春秋读书会各读书小组举办2024年下半年第十二次读书活动

2024年12月10日 15:32  点击:[]

春秋读书会山西历史文化探寻小组2024年下半年第五次读书活动

2024年11月24日15:30,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春秋读书会山西历史文化探寻小组在刘宝峰老师的带领下在一号教学楼一层教师工作间(一)开展了2024年下半年第五次读书活动。本次活动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对上次外出考察活动的成果如何保存进行示范;二是对《中国民间崇拜(第六卷)·中国众神》进行初步的了解。

读书会伊始,刘宝峰老师对张嘉豪同学所整理的PPT《榆次区北田镇南田村关帝庙》进行点评,并以此为例向大家示范如何利用PPT来保存考察实践成果,以及保存资料的格式和思路。刘老师多次强调,利用PPT处理考察成果的目的在于保存相关资料,而非展示精美内容。首先要遵循现场的考察顺序,其次按照内容进行划分,再介绍庙名、地点、创建年代、塑像、碑刻、壁画、梁柱等记录内容。塑像、碑刻、壁画、梁柱的记录要遵循先整体、后局部的顺序,同时要说明方位(必要可加参照物)和长、宽、高等数据,并附加解释文字以辅助所记录图片的内容。最后制作PPT的同时也是在整理考察时获得的零散材料和整体思路,辅助回忆。

之后,刘老师又带领我们阅读《中国民间崇拜(第六卷)·中国众神》。我们对于前言、序文和目录的内容有了初步了解,得知这部书是外国传教士禄是遒根据文献研读以及田野调查所著。刘老师就儒学是否为一个宗教、中国民间宗教特征、三教之中的重要神灵、文人崇拜诸神和佛教诸神等问题做了简单解释,使我们对中国民间宗教信仰状况有了一个初步了解。

本次活动的最后,刘老师要求张嘉豪同学尽快完成PPT的重新整理,并以此为范例推广,将上次外出考察的成果完整呈现出来,为上次外出考察画上句号。

期待下一次读书会活动。

(文/2205张嘉豪)

春秋读书会资治通鉴组举办2024年下半年第五次读书活动

2024年11月30日16:00,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春秋读书会资治通鉴组在霍斌老师带领下于一号楼办公室开展了2024年下半年第五次读书活动。

此次活动阅读依旧是《资治通鉴》卷一九二贞观元年的内容。接上次阅读,霍老师带领我们继续学习和了解唐太宗李世民的杰出领导才能以及帝王风范。在用人方面,李世民虚怀纳谏,任人唯贤,如通过列举虞世基谄媚隋炀帝以求富贵的案例,他希望公卿大臣积极建言献策;面对革除秦府旧兵武职的建议,则表示“以天下为家,惟贤是与”,展现出其宽宏大量的气魄。在用度方面,唐太宗列举大禹治水与民同利和秦始皇营造宫殿损人利己的案例,来警示自己与大臣节约用度;通过西域胡人抛身藏珠的案例,来警示自己与官吏戒奢戒欲。面对大臣们的上言劝诫劝谏,唐太宗积极听取,知错就改,并对进言大臣加以赏赐鼓励。

此外,唐代依法治国思想也在唐太宗身上得以体现,当唐太宗想斩杀罪臣时,李乾祐劝谏法为天下人之法,而非君王一人之法,最终唐太宗采用了其建议放弃斩杀。同时我们也从唐代的法治思想中进行思考,进而感受中国古代的情理法治思维,并与当代法治思维进行对比,得到了新的收获与见解。

至此,历时一个半小时的读书会结束,期待下一次的读书分享!

(文/2301弓小可)

春秋读书会冷战组举办2024年下半年第九次读书活动

2024年11月30日16:30,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春秋读书会冷战组在刘长新老师的带领下于线上开展了2024年下半年第九次读书活动。本次读书活动继续学习了《毛泽东·斯大林与朝鲜战争》的第二章《走向莫斯科——中苏同盟的基础、目标和条件》。

中苏结成同盟关系的重要基础是在政治和军事上对付美国的威胁。同时,作为一个新生国家,在进行建设和管理方面,新中国需要苏联的大量援助。因此,“联合苏联”成为新中国成立以后的重要政策。但是毛泽东明白,绝不能靠乞求援助来达到与苏联结盟的目的,中苏两国之间必须签订新的中苏同盟条约。

然而,毛泽东与斯大林的两次对话都没有解决中苏同盟条约的问题。从根本上讲,斯大林不愿签订新的条约,一方面是担心失去苏联在1945年从蒋介石手中得到的在中国东北的经济利益,另一方面是担心由此引起西方对整个雅尔塔体系提出异议。而毛泽东坚持要废除原有的中苏条约,一方面是考虑到新中国领导人在国内的威信,另一方面也是为了以此对西方国家施加压力,从而扫除一切不平等条约。不过,在毛泽东的强烈坚持下,斯大林最后选择了让步,中苏两国订立了新的同盟条约。但是斯大林在与毛泽东的对话中意识到,中国无法满足苏联在东亚的传统利益体系,他的目光便转向了朝鲜半岛。

本次读书活动顺利结束,期待下一次的见面!

(文/2201郝亚彬)

春秋读书会山西通史组举办2024年下半年第七次读书活动

2024年11月30日19:00,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春秋读书会山西通史组在李子君老师的带领下于线上开展了2024年下半年第七次读书活动。本次读书会主要讨论了明统治时期的大同府各种情况。

李子君老师着重向同学们讲解了两个重点内容。老师介绍了明朝最主要的军事制度——卫所制度,这一制度由明太祖朱元璋创立,其构想源自于隋唐时期的府兵制。接着,老师阐述了开中法的内容及其重要意义,即通过开垦荒地的方式有效解决了边地军粮匮乏的问题,这一举措不仅满足了军需,还促进了商贸的发展。随后,老师将话题转向了庚戌之变,讲述了蒙古军队侵扰大同、企图直逼北京的历史事件,这一事件发生在隆庆和议之前。隆庆和议的达成,标志着明蒙之间长达近两百年的战争状态得以结束,双方开启了互通互市的新篇章,这不仅保障了周边民众生活的稳定,还极大地促进了晋商文化的发展。

在讲述历史事件的同时,老师还带领我们深入了解了大同城的修缮与长城的修建。我们一同欣赏了代王府前精美的九龙壁,深刻认识到了大同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为了加强长城的防御体系,明王朝将长城沿线划分为九个防御区,分别驻有重兵,这些区域被统称为九边或九镇。此外,老师还提到了正德皇帝朱厚照巡幸大同的逸事,以及大同著名餐馆“凤临阁”的由来,为我们增添了不少趣味性的历史知识。

最后,李老师将话题聚焦在了李自成进大同这一历史事件上。崇祯十七年,李自成在西安建国,国号大顺。随后,农民起义军攻下太原,乘胜北进,直逼大同。大同总兵姜瓖见明朝大势已去,决定投降。他暗中与李自成取得联系,选择西城门作为突破口,让农民军顺利入城。李自成进城后,迅速占领了明朝在大同城内的统治机构,并开仓放粮,救济穷人,因此得到了大同人民的热烈拥护。这一事件不仅标志着李自成农民起义军在山西的胜利,也为他后来攻占北京奠定了基础。老师还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学习方法,即对书中所出现的史料文件进行总结,便于下次对史料的寻找和运用。这样的学习方法无疑将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记忆历史知识。

本次读书会圆满结束,期待下次读书会的开展。

(文/2307原雨梦)

古希腊语入门与古希腊经典研读组举办2024年下半年第五次读书活动

2024年11月30日19:30,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春秋读书会古希腊语入门与古希腊经典研读组在殷开辉老师的带领下于南区一号楼地方志研究室开展了2024年下半年第五次读书活动。

在本次读书会中,殷开辉老师主要以句子给同学们进行翻译训练。“ὦ θεοι, τοῖς λόγοις παιδεύει ὁ Ὅμηρος τοὺς ἀνθρώτους τοὺς ἐν ταῖς ὁδοῖς”,译为“神啊,荷马在路上用言辞教育人们”。其中,“ὦ”为呼格,通常表示呼唤、感叹,“παιδεύει”,译为“教育”,为完成时态。“τῆ ὁδῶ τῆ ὲζ ὰγορᾱς ὲῖς τὴν χώρᾱν πέμπει Ὅμηρος τὰ τοῖς ἀνθρώποις δῶρα.”,译为“荷马和他的礼物从市政广场到城邦送给在路上的人们”。其中,“πέμπει”译为“送”,为完成时态。“τὲχνη, και τὸν ἀδελφὸν παιδεὺει ὁ Ὅμηρος”,译为“荷马用技术教育这个兄弟”。其中,“ και”相当于英语中的连词,“τὲχνη”译为“技术”。在翻译过程中,老师强调,古希腊语通常在刺头押韵,并且会在句首多次重复。

讲解结束后,殷老师针对学生的不同问题进行解答。最后,老师对本次读书会进行了简要回顾,预计下次读书会以句子翻译和文段翻译相结合,并鼓励同学们课后巩固知识,未来学习中更要勇于深化探索。期待下一次的活动!

(文/2306刘如)

春秋读书会国史大纲组举办2024年下半年第七次读书活动

2024年12月1日10:00,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春秋读书会国史大纲组在张焕君老师的带领下于腾讯会议开展了2024年下半年第七次读书活动。本次读书会,张老师带领同学们阅读了《国史大纲》第三章封建帝国之创兴的第二、三节内容。

读书会伊始,张老师先带我们回忆了上次读书会所讲的周初第一次封建。周初第一次封建是在武王伐纣以后,武王在位期间进行的。后来由于武庚叛乱,整个东方陷入一种大的动荡混乱之中,周公摄政亲自征讨,平定了这次叛乱。为了有效管理平叛过程中新占有的土地,西周进行了第二次封建。

第二次分封的典型对象是周王室的亲族和殷商贤者。张老师结合地图,为我们讲解了第二次分封的位置主要是在黄河的支流——渭水、汾河沿岸。钱穆先生在书中特意提到了西周将殷遗民安置在东都洛邑,张老师为我们明确了殷商遗民的阶级属性。不同于陆游在“遗民泪尽胡尘里”中提到的平民,殷商遗民是贵族,早期的“百姓”一词亦是指贵族,因为只有贵族才有姓氏。贵族处在较高的社会阶层,有其影响力和号召力,为了让这些殷商遗民安分守己,周王将其一分为四,安置到不同地区,这样更有利于西周的统治。此时西周的立国形势就已明了——既在领土上进行有序扩张,又在部族上进行渗透。张老师还提到,书中的“周公吊二叔之不咸”的“不咸”是指两人的意见不一致,告诉我们对于读书中遇到的不理解的词义,要查资料进行解释,从训诂学中找到依据。

《左传》中谈及西周的分封制,张老师指出其中的昭穆制度是古代宗庙的排列次序。一个国家或者一个民族都有始祖,这个始祖叫太祖,太祖的儿子叫昭,昭的儿子叫穆,穆的儿子又是昭,以此循环。根据考古发现,昭穆制度在西周前期并不完善,是在西周中后期、到了春秋而逐渐发展完善的。《左传》《荀子》《儒效》中提到西周分封的数量是七十多个,其中的姬姓占大多数,外姓为少数。但现代学者通常认为实际数量远远高于七十。西周对于归顺的商朝小城邦也重新进行改封,这些小城邦的归属并没有在史书中记载,但根据今年来的考古发现可窥知一二。

第三节中,钱穆先生把西周的封建定性为一种侵略性的武装移民与军事占领。由于西周的分封制与宗法制紧密结合,诸侯是通过分封和宗法制建立的,他们扩展领土来进行分封,同时也会让自己的实力得到增加,这就是西周的发展动力。这样形成一种正循环,一旦没有继续扩张土地,那么国家的发展动力会减弱。这种制度的结合决定了国家力量就是要依靠不断地向外侵略、向外拓展,才能保持这个国家的活力。钱穆先生提到,任何一个国家一定要有立国形势,这种形势由国力来支撑,不断用力支撑这种形势,而求其强韧与扩大,即所谓立国精神、立国理想。而这个国家能够知道这个形势,并且采取措施并持续不断,这就是国家的自觉。张老师举了刘邦选择都城、赵构是怎么从狼狈逃跑南下到建立南宋,形成与金对峙的局面、日不落帝国发展的动力等等诸多例子,引发同学们的思考。

钱穆先生认为,西周势力的发展主要有东北、东南两条路线,一个是从陕西到东都洛阳,到黄河下游;另一个是从陕西到南阳、南郡一带,到达淮河流域。张老师提醒同学们注意关于“地名搬家”的问题。不能简单地认为古代的地名与现在一致,要运用历史地理学的知识。

读书会的最后,老师建议同学们读书时要勤于查资料,善于运用网上的资料,要刨根究底,将模糊的点仔细理清,这样才能有所收获、有所成长。

期待下一次读书会的开展!

(文/2301 马筠芊)


山西师范大学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小店区太榆路339号    电话:0351-2051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