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读书会长城史组举办2024年下半年第二次读书活动
2024年11月16日09:30,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春秋读书会长城史组在韩帅老师的带领下于3号教学楼3206教室开展了2024年下半年第二次读书活动。本次读书会所读的史料选自《中国明朝档案汇总(五)》 三百七十六 《延绥巡抚岳和声为解官韩国卿贪淫据实查参事题本》。
崇祯元年五月初九日,韩国卿奉命从辽东镇押解降夷五百九十六名到延绥镇,但最后到的只有四百二十八名,剩余的一百六十一名降夷不是逃亡就是病故,六名被韩国卿藏到家中,一名被他打死。这是由于韩国卿“收其尤物,扣其口粮,折其脚力,饥馁克途”,他“令总管队长于各夷督敛盘缠,各夷不从,因而沿途动刑”,“见夷人俺赛妻闵寨有女一十七岁名主根,颇有姿色,收入房舍奸宿,又将七岁幼妹名土南收供使唤”,甚至仅仅因为自己的愤忿就将一名夷人打重身死。韩国卿“素无世职,因赴辽东投充委用”,小小的押解官竟敢如此对待降夷,可以看出,整个明朝对降夷是不够重视的(这里的降夷指战败被俘、投降或主动归附的蒙古人,明称“蒙古降夷”,后金称“蒙古逃人”)。
相反,努尔哈赤积极收纳蒙古降人,实行“善待来者”的招抚政策:“今尔等远来归我,贤良之人者,嘉其贤而优待之;即是无才之人,亦因其归顺而思养之”。除此之外,后金还采取了设旗、联姻和盟誓等政策。明朝和后金对待降夷的不同态度是蒙古之后倒向后金的重要原因。
本次读书会圆满结束,期待下一次的读书活动!
(文/2204侯璐瑶)
春秋读书会冷战组举办2024年下半年第七次读书活动
2024年11月16日15:30,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春秋读书会冷战组在刘长新老师的带领下于线上开展了2024年下半年第七次读书活动。本次读书活动展开学习了《毛泽东·斯大林与朝鲜战争》的第二章《走向莫斯科——中苏同盟的基础、目标和条件》。
1948年冬至1949年初,亚洲的形势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对于蒋介石政府提出的和谈请求,斯大林和毛泽东持有不同的看法。在1949年1—2月的电报往来中,斯大林清晰地表现出一种对中共的抱怨和试探心理,他急于了解中共的基本立场和态度。在了解到中共对于和谈的强硬态度之后,斯大林放弃了原先的“调停人”策略,这在事实上标志着苏联对华方针的根本转变。
为了解新中国对苏联的立场和政策,米高扬与中共领导人在西柏坡举行了多次会谈。会谈的内容涉及中共在一些重大问题上的立场和政策、未来中苏两国在国家关系方面的问题、苏联对中共的军事援助和经济援助,以及新中国的国内政策和发展道路等。虽然从结果上来说,这些会谈并没有解决什么实际问题,但是米高扬与毛泽东谈话之深入,与中共领导人接触之广泛。特别是在此期间,斯大林与毛泽东、斯大林与米高扬之间电报往来之频繁,使中苏双方领导人初步了解到彼此的立场、观点、意向和要求以及存在的分歧。这就为毛泽东与斯大林之间的相互理解,为之后双方高级领导人的互访和进一步沟通打下了基础,同时也迈出了走向中苏同盟的第一步。
本次读书会顺利结束,期待下一次的见面!
(文/2201郝亚彬)
春秋读书会山西通史组举办2024年下半年第六次读书活动
2024年11月16日19:00,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春秋读书会山西通史组在李子君老师的带领下于线上开展了2024年下半年第六次读书活动。本次读书会主要讨论了山西大同在辽金元时期重要的历史事件与相关建筑与文化。
关于辽代,老师向我们解释了辽代的五京制度。唐朝在757年设立了五个京城,分别是上京临潢府、中京大定府、东京辽阳府、南京析津府和西京大同府,这成为五京制度的开端。辽朝在建立后,也采用了五京制度,其京城包括中都大兴府、北京大定府、西京大同府、东京辽阳府和南京开封府。金朝也延续了这一制度,只不过所代表的五京地理位置不同。老师还指出五京制度是汉化的产物,是从属于当时的四时捺钵制度的。老师以李隆基庙号“唐玄宗”与乾隆谥号“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为例,比较庙号与谥号的不同以及庙号的起源。庙号在周代就已出现,秦时废除,汉时重新恢复。
关于金代,老师向我们讲述了当时大同的云中枢密院的由来与作用,以及金代统治者完颜宗翰在云中建立西朝廷后,对山西汉族人民施以奴隶主式的压迫与掠夺,最终导致了其的垮台。不过,金代统治者非常注重教育的发展与文化的保护,设立了西京太学,并设置考试中心,改拨河道以杜绝河流侵蚀对云冈石窟的损害。
至于元代,老师强调了大同的重要地位:其一,大同为蒙古军南下与西进提供了充足的兵源与补给;其二,大同担当了元代河东山西道的省会,“河东山西道宣慰司”就设在大同,是山西行政区的最高行政机关;其三,大同工商业经济的繁荣孕育出了晋商与晋商文化。在读书会的最后,老师向我们分享了辽金元三代在大同兴建的重要建筑,如华严寺、善华寺、观音堂等,为我们研究辽金元三代的建筑史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本次读书会圆满结束,期待下次读书会的开展。
(文/2303魏兆会)
春秋读书会国史大纲组举办2024年下半年第六次读书活动
2024年11月17日10:00,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春秋读书会国史大纲组在张焕君老师的带领下于腾讯会议开展了2024年下半年第六次读书活动。本次读书会上,张老师带领同学们阅读了《国史大纲》第三章“封建帝国之创兴”的第一节和第二节的部分内容。
读书会伊始,张老师提出了读书时两方面的看法和视角——一是看作者写了什么,二是看作者没讲什么。从笔墨的侧重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关于所写内容的轻重权衡和整个体系上的安排,这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作者的写作宗旨及用意。通过阅读,我们发现钱穆先生以政治为主线,使文章脉络清晰,并提出新观点,引人深思。
关于西周核心势力范围的地域,传统的观点认为应在陕西省宝鸡市凤翔县一带,即陕西西北部,而钱穆先生认为西周的核心地域距离陕西省咸阳市东北数里,在黄河边上,即山西运城一带。根据钱穆先生这一观点,西周一直处于中原地区的边缘,并非是从甘肃、陕西一路向东发展而来。这一具有挑战性的观点值得我们思考——关于西周核心势力范围地域的考证需要结合历史地理学的知识。黄河会改道,地域的名称也会变化,我们不能用后代的地名直接套用做前代的地理位置,而是要经过一系列周密的考证才能得出结论。
钱穆先生还认为,周民族比夏、商发展得晚。根据《史记》等史书记载,可将后稷的年代上溯到夏朝晚期,这不同于传统的观点,即认为后稷是虞夏时期的人。钱穆先生推测,传统观点的出现,或许是因为周作为“后起之秀”,其底蕴与实力都不如已经发展了数百年的夏、商,于是周将自己祖先的年代强行往前推到尧舜时期,将后稷描述成一个大禹治水时的司农。这样,周也拥有较长的历史,可以提升周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当然,钱穆先生对于这一猜测也并非十分肯定,所以用了“似”一词,体现出其严谨。
第一节主要讲的是西周帝系及年历。《诗经》《尚书》《史记》均是研究西周历史的重要参考资料。但是关于西周历任周王在位的年份因年代久远、《史记》记载不明而无从考证。根据《十二诸侯年表》《鲁世家》《三统历》等书的记载,西周存在了不到三百年。这也与建国以后的夏商周断代工程所断定的时间较为一致。张老师建议,记住各个朝代王的顺序及名称并与历史事件相对应,这样相当于按照编年的体例,将历史知识进行梳理,从而形成结构化、有序化的知识体系。
钱穆先生认为,西周三百年的历史中,最重要的是封建政体之创新。第二节中,钱穆先生重点分析了西周实行封建制的原因和西周政治组织中所表现出的伟大气魄。钱穆先生并不认同当时王国维先生在《观堂集林》中所提出的殷周制度论的观点。据记载,殷商后期已经有数代王位是父子相传,而周初的王位却有立贤的迹象,所以并不能说封建制是由西周王位父子相传而来。钱穆先生认为,实际上西周实行封建制应是形势所迫的缘故。武王伐纣以后,殷商虽灭,但其势力仍在,其文化脉络仍很清楚,甚至周人自己也受到商文化的影响。此时的周,作为新建立的王朝,根基尚不稳固,为了更好地进行统治,西周实行了封建制度,并设三监。西周主要进行了两次分封。第一次分封是在文王、武王时期,主要在河南境内,即中原地区。通过分析地图以及钱穆先生的论述,可得出分封的鲁、燕、齐三国均在河南。周人势力东侵分为两条路线,由文王和武王分别向东南、东北两个方向进行,并在东侵后获得的领土上封邦建国。通过分析周文王、周武王的年龄,钱穆先生得出,武王死后,尚且年幼的成王并不能独当大任,故周公涉政。而管叔却不理解周公摄政的原因,起兵反叛,最终周公东征,平定叛乱。在再一次稳固政局后,西周又进行了规模更大的第二次分封。
期待下一次读书会的开展!
(文/2301马筠芊)
春秋读书会明史组举办2024年下半年第五次读书活动
2024年11月17日18:30,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春秋读书会明史组在张祥明老师的带领下于5103教室开展了2024年下半年第五次读书活动。
在本次读书会上,张老师继续上节课的内容为我们讲解了《玉堂丛语》中“廉介”和“器量”的内容。在“廉介”这一章中,张老师引用了刘玭、许彬、黄赐、刘大夏、戴大宾、霍韬、张罗峰等明代官员的生平事迹,生动展现了他们廉洁自律的高尚品质。而在讲述“器量”一章时,他又通过杨溥、解缙、金忠、马绍荣、薛瑄、王恕、罗伦、徐溥等人的故事,让我们领略了他们宽广的胸怀与卓越的领导才能。张老师在讲解这些人物事迹时,巧妙结合了《明史》中的相关传记,如王恕传、解缙传等,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历史背景和详细的史料支撑。
刘大夏因得罪刘瑾而被诬陷入狱。面对好友劝其行贿自保的建议,他坚守原则,认为此举不仅无助于自身脱困,反而可能牵连家人,遂被发配。薛瑄做廷尉,想要辨冤,王振挑唆弹劾薛瑄。薛瑄将被处刑,说到自己秉公办案,没有什么对不起的,面对死刑镇定自若。当时王振的下人在王振面前禀报了此事,王振赦免薛瑄回乡。这些事迹充分展示了这些明代官员在任职期间克己奉公、廉洁自律的崇高精神,可以说是当时明代官员的典范。
经过张老师的悉心阐释,我们对明代一众官员的才能与品行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通过聆听他们为官期间的种种事迹,我们不仅感受到了他们的人格魅力,更对明代政治史的研究视角有了全新的拓展与深化。本次读书会圆满结束,期待下一次读书会的举行。
(文/2304赵景元)
春秋读书会佛教史组举办2024年下半年第六次读书活动
2024年11月17日19:00,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春秋读书会佛教史组在杨学勇老师的带领下于腾讯会议开展了2024年下半年第六次读书活动。本次读书会上杨老师带领大家继续阅读《续高僧传》卷第十三,主要讲解了著名僧人释法护、释玄续、释慧壁等高僧的传记。
赵护,字释法护,赵郡人,唐代著名高僧。家世清贫,父亲赵恒为隋代著名秀才。赵护自幼失去双亲,经历悲痛后转投佛门,年仅十五岁剃发为僧,开始广泛研习佛法。其修学范围涵盖净土宗、律宗及毗昙学派,深受尊崇。他严于律己,简朴度日,广施善行,致力于佛教经典的讲解和传授,撰写了《摄论指归》等多部学术著作,影响深远。赵护因学识渊博,受到唐太宗的宠信,曾被召入宫中讲法,担任寺庙管理职务。其一生品德高尚,终年六十八岁。去世后,门人弟子为其撰铭,缅怀其学问和德行,认为他是佛教界的璀璨明珠,堪为后人楷模。
释玄续,姓桑,蜀郡成都人,出家修行多年,精通佛法,尤其擅长讲解《法华经》。他风采高峻、言谈机智,学识深厚,书法也颇具造诣,善于草隶。释玄续待人宽厚,常与有才调的年轻人交流,并能折节下人。他与当时名儒萧平仲交往时,萧因其风范感到惭愧,释玄续回应道,傲慢的人需以傲慢对待,宽厚的人则应以宽厚相待,展现了他超然的态度。曾为宝园寺制碑铭,批评庄子的思想,并不畏权势,言辞直率。他的修行和言行均表现出深厚的智慧和独立的品格。在生命的最后,他告诫僧众“生死常耳”,安然辞世,表现出平静与超脱的精神境界。
这次读书会活动圆满完成,非常期待下一次的活动。
(文/2303张仪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