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读书会佛教史组举办2024年上半年第二次读书活动
2024年3月24日9:00,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春秋读书会佛教史组在杨学勇老师的带领下于腾讯会议开展了2024年上半年二次读书活动。
本次读书会杨老师带领大家阅读的书籍内容是《续高僧传》第四卷译经篇四,主要详细介绍了唐代著名僧人玄奘。玄奘,俗姓陈,名袆,生于隋文帝开皇二十年(600年),河南陈留(今河南省偃师县)人。玄奘自幼聪明好学,跟随父亲学习儒家经典,志行高远。10岁时,他跟随二哥一起住在洛阳净土寺。后于净土寺正式剃度,法名玄奘。玄奘在净土寺听慧景法师讲《涅槃经》,之后又随慧严法师学《摄大乘论》,学业精进,妙辩无碍。
西行求法是玄奘最富传奇色彩的人生华章。唐初,北方流行的《涅槃经》《成实论》与南方译传的《摄论》《俱舍论》等经典对佛教一些重大理论问题分歧很大,各地法师理解不一,难以融合。于是,玄奘发誓要去印度直探原典,以求解除内心种种疑惑,消解中国佛学思想的分歧。
唐朝初立,禁止国民出境,玄奘立志西行,偷渡出关。西行之路困难重重,异常艰险。唐贞观元年(627年)秋,玄奘从长安出发开始西行。玄奘西行之旅得到众人的助力,尽管如此,西行求法期间还是多次经历生死的考验。第二年夏,玄奘终于到达印度。
629年,玄奘开始了印度游学之旅,沿途考察佛迹、访求经典。631年冬,抵达那烂陀寺,拜戒贤大师为师,学习瑜伽之学,兼读印度因明、声明、医方、数术和婆罗门书等。5年后,玄奘离开那烂陀寺,继续游历印度其他地方。641年,玄奘重回那烂陀寺,开设讲座,舌战外道,声名日隆。643年,在曲女城无遮大会上,玄奘被推为辩论论主,立“真唯识量”之论,印度的沙门、婆罗门和外道数千人参加。18天内,无一人能反驳玄奘的观点,大小乘僧一致推崇他为“大乘天”和“解脱天”。一个外来留学的僧人,居然能够击败所有印度本土僧侣,玄奘赢得了巨大声誉。乃至当代印度学生的教材都收有玄奘写的古诗,印度的学生很少有人不知道玄奘。
645年,玄奘谢绝了印度各方的挽留,回到长安。当时万人空巷,争睹圣容。此后19年间,在唐王朝的支持下,玄奘孜孜不倦倾心于译经事业。玄奘回国携带657部佛经,在他主持下共翻译经书75部、1335卷,其中主要有《瑜伽师地论》《大般若经》《大毗婆沙论》等。664年正月,玄奘圆寂于玉华寺。
玄奘是继智者大师之后的又一位佛教创宗者,是佛教中国化的重要接力者。玄奘在佛经翻译、创立唯识宗和弘扬因明学等方面,大大地推动了佛教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本次读书会活动圆满完成,非常期待下一次的活动。
(文/2206甄磊)
春秋读书会国史大纲组举办2024年上半年第三次读书活动
2024年3月24日10:00,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春秋读书会国史大纲组在张焕君老师的带领下于腾讯会议开展了2024年上半年第三次读书活动。
本次读书活动,小组成员在张老师的引领下,阅读了《国史大纲》的引论部分的第三节到第五节。张老师回顾了上一次会议的阅读内容:在前两节内容中,针对传统史学观念中中国历史的三大特点,民国时期史学界涌现出三大流派,它们采用不同的研究路径来分析中国历史。其中,革新派“言论意见,多能不胫而走,风靡全国”。因此钱穆先生在第三节中对革新派进行专门的分析,将其发展脉络划分为政治革命、文化革命和经济革命三个阶段。这一演变实际上是基于现实情况的不断变化,而它们共通的思想是如何在研究中国历史的同时,推动当时的中国实现更好的发展。这种心态在当时学术圈的知识分子中普遍存在。至今,这三大流派的观点仍在中国学术界产生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第四节伊始即明确指出,历史材料随时代变迁而不断改写,因为前一时代的历史资料无法满足后一时代对历史智识的需求。这一观点通过史书体裁的演变得以佐证,充分展示了不同历史时期人们对历史的独特理解和需求。历史著作往往滞后于历史现实,因为社会现实的变迁会不断对学术研究提出新的要求,进而催生新的学术研究方式。这种社会现实的变化必然会在历史书写中得以体现。中国的历史是一部不断被改写的历史,正是因为其与社会变迁紧密相连。历史之所以具备借鉴作用,是因为在历史书写过程中蕴含了笔者对社会现实的深切关注。换言之,社会现实是历史写作不可或缺的基础。
编写国史的重要方法在于深入理解中国在数千年历史中的持续发展与繁荣之原因,必须探讨中国政治、经济及文化等方面的独特优势,这些优势不仅支撑了中国人民的生存与发展能力,更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力量。其次,在叙述历史演变的过程中,我们应保持对现实问题的关注,以这一视角解读历史材料,为解决当前困境提供启示与借鉴。通过这样的方式,我们不仅能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国的历史遗产,还能为未来的社会发展提供宝贵的智慧与指导。
在读书会结束时,张老师建议同学们重视每次读书会的预习环节。预习时,提前阅读相关材料,并尝试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通过这一过程,同学们在读书会中能够更好地接收新的理解,并与自己的既有理解相融合。这样一来,同学们将能够更深入地掌握书本的精髓。
至此,本次读书会圆满结束。期待下一次活动。
(文/2205刘妍玮)